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惠东多祝畲语代际传承中断早,呈老龄化趋势,中老年畲民多为双语人,年轻人畲语使用能力差。畲民对畲语的支持度较低。畲语活力较低,使用域有限,是一种濒危的需要抢救的少数民族语言。建议从政策立法、双语教育和采集记录畲语三个方面抢救惠东畲语。  相似文献   

2.
语域偏离是日常交际用语中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某种艺术效果或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而故意在传递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偏离已选语域而使用另一语域中语言形式的现象。本文试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角度分析语域偏离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指出语域偏离与语域误用的差别,为日常交际用语中语域偏离的正确使用和理解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会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小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很低,有20~30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都比较危险.  相似文献   

4.
语域选择研究是文体学研究的重心,而其背后的内部动因是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语域选择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对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顺应的结果,具有多层变异共发性的特征,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自身表达需要的顺应.语域选择与语用顺应的关系研究对外语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从桂林市临桂县茶洞乡青少年的母语使用情况、语言兼用情况、语言使用域走向三个方面对茶洞语的语言活力进行调查分析,考察当前茶洞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旨在引发各界人士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6.
任何语言都不是划一的统一体,都依据着语言使用的地点、时间、环境、目的、对象等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体。语言学称这种变化为语言变体(Variety)。语言变体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对“变体”的理解与观察的角度也颇不相同。胡壮城(1988)认为:语言变体一般可从语言使用者与语言使用两方面来分类。前者为方言变体,后者为类型变体,即方言(Dialect)与语域(&田也id。方言反映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情景中具有持久性的语言特征;而语域则表现语言在语言情景中的使用以及反复出现的语言特征。从语域角度看,不同语域,就会有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系统考察和对比了汉英语言中"耳"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相同的身体结构与感知器官使汉英两种语言共享"耳"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地理位置及认知的参照点等方面的不同使两种语言有各自独特的隐喻投射;汉英语"耳(ear)"共投射到三个域:智力知识域、社会关系域和情感态度域。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语的保护与传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无论是语言活力旺盛说、语言活力衰退说还是语言活力濒危说都发现锡伯语存在文字使用域逐渐减少、锡伯语出版业日益萧条和锡伯语语言环境骤然改变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当前加强锡伯语保护需要建立评估机制,提高语言培训效果,扩大文字使用领域;加大信息化手段开发力度,促进新闻传播业的繁荣以及加强锡伯语言、文字艺术的传承,强化民族认同等。  相似文献   

9.
包桂花 《考试周刊》2010,(39):46-47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5.06万蒙古族人口中,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有8万人。根据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的情况,使用者被分为4个层次:70岁以上的老人更倾向于蒙古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倾向于汉语,中间两个层次属于蒙汉双语使用者。阜蒙县蒙古族人的语言使用有着由蒙古语向汉语转化的现象,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语域选择研究是文体学研究的重心,而其背后的内部动因是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语域选择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对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顺应的结果,具有多层变异共发性的特征,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自身表达需要的顺应。语域选择与语用顺应的关系研究对外语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吴敏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5-109
赫哲族是一个极为讲究伦理道德的民族,其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赫哲族伦理道德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赫哲族伦理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和改造,使赫哲族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赫哲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无文字。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据史料记载,赫哲族的族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这个名字首先出现在康熙二年(1662年)编纂的《清实录》中,并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语文教育中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传统评价实质还只停留在知识评价层面,"能力因子"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被激活,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考试内容、方法、形式、目的等方面入手,制定以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框架的评价体系,激活语文能力因子,使其活跃,从多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language attitudes of Estonia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ges 15 to 18, are presented,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maintenance are discussed. The survey revealed that Estonian is valued as a token of identity but not much as a commodity in the sense of linguistic economy. It is argued that globalisation has changed the immediate communication domain from a national state level to a transnational level. Because of this globa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may no longer be entirely adequate—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ve vitality factors gain importance over objective vitality factors. This means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ideological issues concerning group identity become the key that determines which communities retain their language and which are to lose it.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播赫哲族文化,国内研究者已做了一些相关工作和研究,其中包括赫哲族文化作品的汉译和英译。本文主要对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国内针对该民族文化所进行的英译研究现状,同时探究现今学术界在赫哲族文化英译工作方面有待于完善之处,旨在推进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英译,向世界展示赫哲族的独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论《论语》语言的美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文学语言的宝库,它以独特的语言风貌,充分展示出了中国散文语言的文学神韵,有无比巨大的美感效应。体现在文学语言观的美感效应、情境营造的美感效应、形象显现的美感效应、句式设置的美感效应、逻辑思辨的美感效应、生命活力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17.
Test-takers' interpretations of validity as related to test constructs and test use have been widely debated in large-scale language assessment. This study contributes further evidence to this debate by examining 59 test-takers' perspectives in writing large-scale English language tests. Participants wrote about their test-taking experiences in 300 to 500 words, focusing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test validity and test use. A standard thematic coding process and logical cross-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est-takers' experiences. Codes were deductively generated and related to both experiential (i.e., testing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s) and psychometric (i.e., test construction, format, and administration) aspects of testing. These findings offer test-takers' voices on fundamental aspects of language assessment, which bear implications for test developers, test administrators, and test users.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e need for obtaining 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test-takers for validating large-scale language tests.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不论是专业外语,还是公共外语,录音资料的匹配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的质量问题。因为外语教学的最大困难是创造外语学习的氛围及环境,在本国语的大环境下,通过外国语的一些录音资料来弥补这一缺欠,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二级管理应确立教学质量中心,以提高管理效率,激活二级办学活力,增加办学效益为宗旨,从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责任考核三个方面,推进二级管理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交往以及国际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大学英语听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章通过解读听力理解过程,详尽分析了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三个方面的障碍因素,即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针对这些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从模仿听力录音、选择丰富多彩的听力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要求教师对听力教学进行肯定的反馈到进一步强调听力训练的方法和技巧,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浓厚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