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一些人认为,教师也是人,不应该对其有太高的道德要求.而笔者认为教师的道德应该严于普通人。这不仅对于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师德严于常人能够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树立榜样.并且对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下文中笔者将通过对师德严于常人的两个必要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3.
4.
在当代,我国教师培训正面临着诸多困境,真正让教师"情感上动心、精神上向往、专业上有效"的教师培训服务供给尚显不足,用师德教育渗透的利器来重振教师培训活动就显得尤为迫切。笔者在实践中着力构建一种新培训概念——"师德+"培训,意图从根本上攻克培训双方间的"隔膜",让培训活动真正融入教师的职业发展进程与职业生命中。  相似文献   

5.
高校师德教育略论王良明高校师德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和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成为推崇高尚师德、为人师表的模范。一、师德与思想政治素质推崇高尚师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广大教师和教育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6.
简论师德修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师德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占有统领地位,它既不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导引和动力因素,又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和检验标准。师德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个体一般道德发展水平的制约,师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和谐统一的过程,它是在解决道德冲突中渐次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基本轨道是由他律渐变为自律,师德修养一般经历职前和职后以及自发、自觉和自由等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师德修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师德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是:学习与实践,尝试与自省,交流与慎独。  相似文献   

7.
师德可分为社会性师德和个体性师德两个维度.这一区分表明,师德是一个完整的互动性结构系统.没有前者,教师个体行为就缺失了道德指令;没有后者,社会道德要求就缺失了实践载体.师德建设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将社会的职业规范内化为教师德性、外化为教师善行.师德两个维度对师德评价的启示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全面的评价视域...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中的常人方法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人方法学是在对传统社会学作彻底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正是在其批判的过程中揭示了研究的“常人”取向与“现象”取向。常人方法学为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的回归指明了醒悟之路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心理契约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隐性纽带,对促进学校的师德建构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心理契约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心理契约对促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时代意义,最后提出通过提升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从加强校园尊师的文化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三个方面进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师德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初步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框架体系,本对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论述,分析了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班主任只要在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以德为范"的思想,就能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品德行为的指导者;知识的导师,做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师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并驱使教师在专业思维能力、专业认知方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包括从权威、封闭、近享、共存的实体思维向平等、开放、共享、协同的互联网思维转变;有效利用互联网"知识生产-互联-分享"特性,促成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实践性知识分享;积极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和教师网络学习,进而形成教师专业洞见力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与趋势.教师流动是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以敦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为样本,分析县域教师流动的特点,对城乡教师流动的模式、现状、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对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每个公民都应把社会公德当作自己的义务来履行,但人们在遵守社会公德这种善的行为时却产生恶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用道德智慧消解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5.
韩卫红 《职教通讯》2022,(2):107-111
"闪亮德育"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带来了全人教育、系统思维和整体实施的新视角。"闪亮德育"能服务为党育人、助力立德树人、丰富五育并举,遵循立足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系统思维、注重规划引领,注重衔接机制、强调协同发力的理念,从健全以爱国为核心的价值引领机制、以课程为抓手的能力渗透机制、以供给为统领的三全合力机制、以激励为常态的正向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建起立德树人的完整落实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雪 《科教导刊》2020,(1):58-59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人文教育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将思政与人文相互融合,可以实现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思政政治教育强化。基于此,本文先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与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论述了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后,研究了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人文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明清间平民信奉天主教原因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 ,来华耶稣会传教士 ,基于中国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 ,其宣传众生、天堂地狱等等教义 ,以及其特定的一些教仪 ,对下层社会的平民产生了很大吸引力 ,天主教因此在平民阶层中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提升青年教师立德树人能力,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鉴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应着重从强化思想引导、深化师德建设、坚持创新导向、注重实践锻炼、突出匠心培养、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