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扩展生活场域的同时也改变着生活方式,生活网络化倾向普遍显现.网络使生活获得改造又诱发了新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对传统伦理造成无形的冲击.网络时空给予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挑战和新机遇,适应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新环境,需要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创新.构建网络道德社区,是基于大学生网络生活与网络道德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尝试,旨在发挥网络元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拓展道德元素在网络生态中的伦理张力,通过虚拟社区的道德实践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推动大学生网络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恋程度较高,虚拟社区已经成为获得信息知识、交友聊天、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深刻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高职学生的虚拟社区道德现状,并结合其特点分析了影响调查结果的原因,以期对构建虚拟社区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培育体系与模式,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虚拟社区存在的自组织性,使其道德控制的实施既区别于现实道德控制,又和现实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构建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体系,既要通过民主对话建立虚拟社区自治伦理道德,也要注意吸纳和借鉴现实道德资源,更离不开高职道德教育的大力创新。  相似文献   

4.
网络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某种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从建设高素质的网络工作队伍、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开展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化多元化进程中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嬗变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变异,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偏移、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大学道德教育应当预见并思考新的文化景观,建构网络教育与生活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之间的联系,倡导全面、开放的教育方式,培育大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日常道德人格和社会道德人格。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发挥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远程虚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信息需求的急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远程虚拟社区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信息需求,但在网络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网络道德缺失、法律不健全等各种管理问题,却对社会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为此文章作了深刻分析,并提出通过远程虚拟社区自治、利用网络技术管理、网络伦理约束、建立新型的网上警民关系和法制化管理远程虚拟社区等方法和措施,促进远程虚拟社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网络社会管理体制,着力网络道德制度建设,强化网络道德素养培育,改善网络道德培育的社会氛围,优化网络道德培育模式、措施和方法,以达到明确网络行为的道德边界,建构多元管理主体之间的网络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道德行为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养成其遵守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的良好习惯。网络的社会后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青一代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并提升其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其积极、健康地参与网络生活。  相似文献   

8.
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路径探析——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成长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依赖、攻击他人、传播不良信息、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把大学生网民培育为网络道德主体,是使其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理性运用网络,从而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的必要举措。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路径主要包括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9.
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育。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自我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和增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相互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社区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虚拟社区对大学的道德精神、校园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有效加强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欣 《教育探索》2008,(5):116-117
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心理造成了许多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和强迫心理;引发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和价值观偏差与道德失范。应该加强网络技术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网络行为的教育和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步入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对交往的关注一直是教育虚拟社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以伦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哲学思考,旨在通过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之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及伦理途径。为寻求合乎道德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行为,首先分析其伦理诉求,发现因主体的道德能力受到虚拟环境的不良影响、交往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道德控制、信息管理存在缺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中的伦理缺陷较为突出,需要伦理的规约。应用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启示我们: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原则的制定上应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在方法选择上应保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操作管理上应做到自由与监管相统一,从而保证教育虚拟社区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与个性完满、寻求知识与德性的统一为伦理使命,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进行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需要,也是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大学生网络责任包括4个方面:网络政治责任、网络道德责任、网络文化责任、网络法律责任。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开辟高校德育新战线,探索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新路势在必行。新媒体视域下,严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增强网络政治责任意识;完善法律责任素养课程建设,培育网络法律责任意识;倡导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培植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形式,涵养网络文化责任意识,是增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审美情趣的"娱乐化"现象和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等,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诱因是网络技术的"去人文化"、网络交往的"去身体化"和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应从网络道德心理、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昵称是人们在虚拟网络上进行交往活动时给自己命名的身份说明物 ,是网络时代以电脑为媒介的人际交往的产物 ,广泛存在于网络虚拟社区中。在我国 ,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栏 )是比较常见的网络虚拟社区 ,尤其是在高校中比较普遍 ,因而BBS昵称在我国大学生网络用户中比较常见。BBS昵称一般是与用户代号 (ID)一起使用 ,ID作为用户代号 ,一般是由长度不等的英文字母组成 ,而昵称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是人们在网络交往用以自我说明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的BBS昵称作为个人的身份说明物和个性表现物 ,是网络人际交往活动所产生…  相似文献   

16.
如今互联网已从web1.0发展到web2.0,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网络素养不仅涵盖网络技能素养,还包括网络法律和道德素养。网络素养提升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要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建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虚拟社区作为一种能够虚拟进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动作,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和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校内学生交流信息,发表意见,抒发情感的首选平台。然而,网络虚拟社区在丰富学生网络生活、满足学生个性化追求的同时,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重视网络虚拟社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主体性教育为取向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主体性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具有内在契合力,它的引入与培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实现上网自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道德失范造成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分离、价值取向扭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感缺失对大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难度.纠正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德育负面影响的策略是: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减少大学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提高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遵守网络道德的水平.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大力实施规范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反"网络垃圾"的道德网站建设和软件研发,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健全大学网络德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