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涉及教育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企业4个方面。美国的工程教育重数学与科学理论知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引导了工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使工程师的管理规范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美国的工程教育;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保障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永生 《成才之路》2014,(26):I0004-I0005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首先从数量上总结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以及国家工程师制度的现状,描述了我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逐渐发展起层次、类型多样化的工程教育结构和管理体系。并以此为背景,从发展缘由、目标和主要内容、关键要素等方面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加入《华盛顿协议》两项重大举措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程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未来工程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摘要举措。本文结合"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从企业培养计划、组织机构、企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探讨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企业培养阶段的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西安邮电大学以"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作为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作为载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全程参与分阶段实施IT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对改革我国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了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改革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习与企业实践、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工程素质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未来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是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方式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新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任务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工程素质的培养,而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工程素质的培养对于造就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创新了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分阶段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探究)、工程(实验+设计)、工程(实施+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工程能力发展曲线。设计了"三个关键环节为主导"的企业阶段实践方案,与企业联合设计培养方案并实行校内校外学分互认。经过多年的工程教育改革积淀,不仅理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计划之间的关系,而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工程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性与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更高,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高等工程教育高层论坛暨第一届工程师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现代制药企业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强的卓越制药工程师,如何提高制药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培养能够适应环境科学与工程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我们立足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工程师教育的先进经验,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面向地方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学生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13.
《安徽教育》2010,(9):20-20
<正>日前,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共有61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立,旨在示范和引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将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4.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消除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弊端,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论述了卓越工程师的品质特征,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培养环节把握,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相关问题.指出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社会)三者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5.
以有效试行"卓越计划"为目标,着重体验并考察与美国产业紧密关联的两所大学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与成效,借"他山之石",更好地开展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未来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和工程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问题日益引起政府、教育界、企业界的关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纬度就是其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的问题。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在加强科学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对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含义、历史形成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积极性和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工程教育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内涵、演变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科学、技术和工程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问题日益引起政府、教育界、企业界的关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纬度就是其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的问题。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在加强科学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对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含义、历史形成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积极性和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卓越工程师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构想,以期对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强调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实践环节在工程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DIO理念在继承和发展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的同时,使得工程教育中实践环节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更具可衡量性,更能提高实践环节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工科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教材的选用、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编写方法应该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配套,与现代化的工程实践相结合,反映出较新的科技水平,才能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