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22-124,121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的思维是隐喻式的。在对死亡的认知上,汉英两种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本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试图通过对《红楼梦》及《三国演义》里死亡译例的分析来探讨在相同映射条件下及不同映射条件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隐喻被称为是诗歌的生命原则。因此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译诗的整体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中诗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并结合翻译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薛昭 《海外英语》2011,(14):230-231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metaphor),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120)。隐喻作为诗歌的生命,其转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关乎着诗歌整体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的传达。隐喻翻译中需要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信息,民族特定文化,本体(noumenon)与喻体(metaphor object)的关联,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等,这些都使隐喻的翻译颇具难度。该文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芳 《海外英语》2022,(16):38-39+51
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抽象思维方式。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即从源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映射和解码过程。该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以口语交际对话中的中英译文为语料,借助概念隐喻的认知映射功能,对生活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翻译分析后,发现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转换喻体三种翻译策略。通过对翻译策略的解读,让学习者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隐喻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归纳,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决隐喻翻译障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对英汉语中关于“死亡”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旨在证实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关于死亡的隐喻概念不仅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分析死亡隐喻概念的异同所产生的根源,为进一步探索文化与语言及思维的辩证关系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唐宋诗词用词精炼、蕴涵深广,是隐喻的高度体现。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宋诗词的译本为语料基础,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试归纳分析唐宋诗词隐喻的具体转化策略及其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霞 《文教资料》2014,(29):134-136
概念隐喻认为,人类的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无所不在。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抽象的概念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试图用隐喻的思维来理解和分析汉语死亡委婉语,探究这些汉民族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
狄金森"死亡"诗歌里存在大量新奇隐喻,让人感到突兀难解,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狄金森"死亡"诗歌,能从认知层面揭示狄金森"死亡"诗歌所蕴含的各种隐喻之迷,从而更好地体验其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派将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视作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基于自身的经验对客观世界编码的外化。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时间隐喻。虽然两种语言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类似的时间隐喻却折射出了人类相同的认知体验模式。本文将《匆匆》中的时间隐喻归为三类,并借助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两英译本中的时间隐喻翻译进行评析,并深入探究了两位译者处理手法异同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诗歌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本体、喻体关系角度和中英意象对应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并提出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隐喻、转隐喻为明喻、替换原隐喻和阐释隐喻。  相似文献   

14.
桑琳  贾立平 《英语辅导》2014,(4):160-164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无处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冷笑道”这一表达在《红楼梦》中很常见,这也是中国典籍文体一大特点。本文拟从概念隐喻为出发点来探讨《红楼梦》中的“冷笑”隐喻,研究在一定上下文语境制约下,隐喻翻译策略的取舍,并以此为参考对“冷笑”隐喻的翻译结果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产生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通过颜色来表达新的概念,映射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形成了颜色隐喻。对译者来说,熟悉颜色隐喻的认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围城>使用了大多的隐喻,种类繁多.本文将它们区分为文化隐喻和文化外隐喻两大类.而文化外隐喻又可区分为普遍隐喻和个性隐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英语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转向认知语言学。该文以《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为依托,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书中爱情隐喻的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霍克思在爱情隐喻的英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部分实现原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证明隐喻在人类理解抽象事物、认识抽象世界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化差异、语境等因素影响爱情隐喻在语言翻译中的构建,在语言中探究文化和认知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与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在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分析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直接翻译”“转换喻体”“保留原文意象加注释”“放弃意象翻译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