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兰性德是清初文坛上闪耀着异彩的明星,所作诗词感情饱满,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而又意趣无穷,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对这位满族奇才俊彦、满汉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的生平业绩,尚多歧解异说,有的甚至“东西对立”,“觇梭龙”就是突出的一例。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性德的好友韩菼在《纳兰君神道碑铭》中说的更详细:“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唆龙羌。道险远,君间行,疾抵其界,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后唆龙输款而君已殁。”可见“觇梭龙诸羌”或“觇唆龙羌”对我们了解和评价纳兰性德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评纳兰性德词颇重其自然而无雕饰的特点,有“一洗雕虫篆刻之讥”之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认为纳兰词“纯任性灵,一尘不染。”作为“国初第一词人”,其三百多篇词作之所以三百多年来传唱不衰,魅力依旧,其原因即在于他用情至真至深,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天然清新、毫无雕饰而又略带凄惋的艺术风格。 一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十二月。乌衣公子,少年科第,十八岁顺天乡试中式,次年会试连捷,只是因病未赴殿试;至康熙十五年二十二岁时补殿试为二甲第七名进士,被清圣祖授三等侍卫,后又晋一等。正当其仕宦风流、且正当青年之际,不幸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下旬突得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词自小即深受《花间》影响,后也以词名家。这一节正不可等闲看过。《花间》的一大特色即是情语缠绵、纤弱如水。这对于性德性格形成,很可能有一定影响。他说:“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而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与梁药亭书》)。他又有一首《虞美人》致其好友顾贞观云:“凭君科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  相似文献   

3.
纳兰容若的妻室与子嗣,碑铭墓志记载各异。近年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已见二三子论述,颇受启发。就现有材料看,可断定容若有妻妾四人、子三人、女四人,但各属何氏所生,则较难说清。本文试作探讨。 卢氏与官氏,在徐乾学、韩菼、姜宸英所撰之碑铭表文中均出现过。一为原配正妻,一为继室。堂堂正正,似乎不成问题。但在子嗣问题上,这二位问题最大。 先说卢氏,有《皇清纳室卢氏墓志铭》全面详述其为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 可是,以下诸记载均无“海亮”之名。福哥、永哥,遗腹子一人。”(徐乾学《纳兰墓志碑铭》)  相似文献   

4.
署名纳兰性德的经解诸序,性德应为作者之一.朱彝尊全面参与了《通志堂经解》的编辑工作,也是经解序的主要撰写者.序文的其他作者尚有陆元辅、张云章、黄虞稷等人.徐乾学辑刻《通志堂经解》,完工于性德身后,约在康熙三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5.
徐乾学所撰《纳兰君神道碑》在叙述纳兰卒后,康熙于行在遣宫使告祭之后,说:“君有文武才,每从猎,射鸟兽,必中,卒有成功于西方,亦不为无所表现。”他在前一年所写的《纳兰君墓志铭》中,没有提到这件事,韩菼所写的《纳兰君神道碑》中也没有提这件事。因而以前的纳兰研究者,没有人注意到纳兰的西行,甚而有人曾说纳兰一生没有去过西北。马乃骝、寇宗基二位同志在《纳兰成德觇梭龙新探》中,根据这句话提出梭龙在西北之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但梭龙究在何处,所谓 “成功于西方”这句话究应怎样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供纳兰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是杰出的满族作家,他的词作“直追后主”成就很高.散文创作也丰富多采,具有深广的蕴含.本文试从纳兰性德的书信体散文《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来探讨一下纳兰性德的教育思想.纳兰性德18岁参加乡试,他的座师是当时在知识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巨公大人”徐乾学.这使他感到无限欣喜.发榜之日,他和中举诸生一起去拜见座师.“仰瞻风采,心神肃然.”纳兰对闻名已久、学识渊博的徐老师,充满了景仰和尊敬的深厚感情.从这开始,纳兰就从师徐乾学,“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及经史诸子,百家源流,  相似文献   

7.
容若、梁汾同游忍草庵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秋冬,清圣祖南巡,纳兰容若随驾扈从。抵无锡后,容若与归居乡里的顾梁汾同游惠山忍草庵,登贯华阁,留一小像而去,遂传为艺林佳话。此事见载于清人秦瀛《咏梁溪杂事一百首》诗注、赵函《纳兰词序》,以及刘石香《忍草庵志》。然容若《通志堂集》又有《与顾梁汾书》,写于扈从南巡途中,篇首即有“扈跸遄征,远离知已。君留北阙,仆逐南云”之语。据此,近人张任政编撰《饮水词人年谱》认为“此事不确”,时梁汾已入京师,二人无同游之可能。以容若书信作内证,似乎不容置疑,故后人多从其说。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容若、梁汾的行迹进行考察,认为他们确有同游忍草庵,共登贯华阁之事,现作考辨如后。  相似文献   

8.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海禁解除,清政府开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关.粤海关设于澳门(旋改广州),闽海关设于漳州,浙海关设于宁波,但江海关设于何处未作明文规定,以致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大致流行两种说法: 一说设在上海.清嘉庆、同治两朝以及民国七年、二十四年纂修的《上海县志》中就是这样说的.三十年代出版的《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一书也说:“清初,实施海禁,贸易停顿.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海禁解除,  相似文献   

9.
关于纳兰性德(容若)“梭龙之行”的研讨,我已在1987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那篇考辨文章中,详细地做过论述.文章发表后,不少朋友来信表示赞同,但是也有人就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中“卒有成功于西方”的记述以及姜宸英《宿燕郊·送容若奉使西域》诗,来函质疑.此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回答.我想如果解释清楚姜宸英的这首诗,徐乾学碑文中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把题目缩小到对姜宸英诗的考释上.  相似文献   

10.
编教异同论     
鲁迅当过教育部职员,在北京、广州、厦门等地教过书;鲁迅也当过编辑、主编和参加过编辑近三十种报刊,主办和参加开办过七个“出版社”,为他人纂辑、校勘、校订、校对及编辑过七十多部(卷)书稿。他若不当教师,哪有《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好的祭文,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好的讲稿;  相似文献   

11.
臧琳字玉林,常州武进人(1650—1713),生于顺治七年、殁于康熙52年,其鼎盛年即在康熙中后期。 据同时人杨方达作《武进学生臧先生家传》及乾隆时卢文弨作《臧琳传》(收入常州志》)玉林弱冠时为秀才,居里閈,没有出行及交游的记载。而且”一生恬于荣利,以诠述经为务。  相似文献   

12.
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可供今人研究的书信.这些书信经纳兰师友保存而流传至今,是我们深入细致地多角度地研究纳兰性德的一份珍贵资料.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言,纳兰性德的书信“有些可以据此以增补他的传记、年谱,有些可以作为研究他的思想感情、创作动机的资料.”①纳兰书信从《通志堂集》和《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中所见共四十一通,其中致张纯修二十八通,致顾贞观二通,致严绳孙五通,致徐乾学一通,致韩元少一通,致梁药亭一通,致颜光敏一通,致某上人一  相似文献   

13.
“旧知”究指何人 我在《纳兰成德诗笺注》中将《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的“旧知”注指柳永,自是笔误。但有的同志认为:“‘旧知’是指徐乾学、顾贞观等人。”其实也是不对的。成德“举礼闱”是在康熙十二年三月,他中举乡试是在十一年八月,他拜徐乾学为座师正在此时,相距不过半年,岂能称徐为“旧知”?而成德与顾贞观结识却在康熙十五年,又晚了三年,更不能称为“旧知”了。其他早期友人如韩菼、翁叔元、马云翎、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等,也都在乡试后相识的,均够不上成德的“旧知”。  相似文献   

14.
噶尔丹是清康熙前期活跃在新疆天山南北和蒙古高原上的准噶尔人首领。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说:“1696年,康熙帝再带兵三路出击。清军大败噶尔丹于昭英多……噶尔丹走投无路,不久死去。”《教学参考书》第二册也只提到:“1697年,康熙第三次亲征至宁夏,噶尔丹走投无路,不久死去。”那么,噶尔丹究竟是怎样死的呢?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他是服毒自尽,如《清圣祖实录》卷193四月甲子条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兵败无法生存,饮药自尽。清人魏源的《圣武记·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也说他是“仰药死”。现代史学家如肖一山的《清代通史》,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均是如此叙述噶尔丹的结局。而吕一燃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  相似文献   

15.
关于《如意君传》,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记云:“《如意君传》,未见,刘衡如先生云:日人某书中记有青霞室刊本,四册。此书演唐武后事,嘉庆十五年御史伯依保奏禁。见《癸已存稿》。按:……据此,则《如意君传》亦明人作。”我所见的另外两种《如意君传》如下:1.前有“甲戌秋华阳散人题”的《如意君传序》本,书名又  相似文献   

16.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17.
对《温庭筠生年新证》一文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代,夏承焘先生的《温飞卿系年》拟定温庭筠的生年在元和时期,“元和十五年折中为七年(812)”。五十年后友陈尚君同志考其生年为801年,王达津先生估计是827年,刘开扬先生作818年,笔者以为是817年。主要依据都是其《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  相似文献   

18.
一太史公《屈原列传》云: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日:“……。於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揆史公之意,“怀沙”即怀石,《怀沙》乃屈原沈尸前之作,而“怀石”则为沈渊之术。所以有此说者,或史公游沅、湘时有所闻而云然。东方朔《七谏、沈江》亦云: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壅蔽”。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承德纪念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前夕,上海图书馆给我寄来两套该馆1961年11月出版的《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其后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第五辑刊载了启功先生标点的《坚净居金石书画题跋·成容若手礼卷跋》附纳兰性德致张纯修简二十九通.1989年《人民日报》报导,夏衍同志将其珍藏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捐献上海博物馆,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当即致函上海博物馆,请求代本会复制.上海博物馆于1990年1月22日复信,并寄来“手卷”复制件.启功先生在《成容若手札卷跋》一文中称:“右成容若先生手札二十九通并诸名贤题跋一卷.武进赵药农教授所藏,愿为鉴定.”启功先生在文中还对手札之二十八、二十九、二  相似文献   

20.
《通志堂经解》,纳兰成德辑。这是清初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宋元诸儒说经之书一百四十种(其中有《子夏易传》及唐人之书三种,明人之书二种),计易类三十九种,书类十九种,诗类十一种,春秋类三十五种,三礼类十二种,孝经类四种,论语类二种,孟子类三种,四书类八种,总经解七种。有两种刊本:(一)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刊本;(二)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刊本。徐乾学《通志堂经解序》说:“经始癸丑,逾二年讫工。”也就是说,这书在康熙十二年开始刻印,到十五年完成,而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刊本是康熙十九年的刊本,可见所说的“逾二年讫工”,只是一个约略的说法,真正完成当在十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