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语词汇主要由三种类型的语言文字构成,即:和语、汉语、外来语。和语为日语原有词汇,又称大和语(言葉)。符号为汉字及假名。假名乃将汉字简化后造成的日语独自的音节文字,有平假名、片假名之分。平假名为古代女性用草书体书写汉字而逐渐演变形成的,所以又称女性文字[女手]。片假名发源于十三世纪,当时主要为寺院僧侣所用文字,取汉字偏旁部首而作,笔画简单、又称男性文字[男手]。和语读音为日本独有。如:  相似文献   

2.
正一、日语语言特性日语由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表意文字的汉字组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是9世纪基于中国汉字演化而来,表意文字的汉字是5世纪从中国传入。从图1中可以看到,由汉字的偏旁部首逐渐演变成了片假名,由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平假名。例如,在下面一句话中,私は、大学でマクロ経済を勉強しました。(我在大学学习了宏观经济学课程。)其中,"私""大学""経済""勉強"是汉字,  相似文献   

3.
正从古至今,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元3世纪时,日本人将中国的汉字带入日本,并根据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因此,日语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部分组成,且日语中的汉字在书写上大部分依然采用中文的繁体字。虽然在中国现在使用的是简化字,但大多数中国人基本能够无障碍地阅读繁体字,因此,即便没有学过日语的中国人,在读日语的报刊或杂志时,也能够通过汉字大体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与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时期维新人士在中国引入日本文学,成为日语进入中国的开端.随后通过留学生和国内知识分子对日本文学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日语词汇大量的进入中国.日语借词主要包括自创汉语词汇、借用中国古籍中的词语赋予新含义的词汇、用汉字音译西文产生的词汇、传入汉语后词义发生变异的词汇、日语生造汉字等5种词汇.现代汉语中的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和术语约有七成是源于日语的,日语借词的传播更广,速度更快,载体更加大众化,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王春苗 《文教资料》2009,(15):41-42
日语的文字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日语中的汉字是引进中国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产生也与汉字密不可分.一种文字的产生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学只有依赖文字才能得以流传,同时文学也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文从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出发,对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博 《华章》2010,(11)
古代日本文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吸收和使用汉字、以汉字标注日语语音,万叶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假名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是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字.本文以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为开端,追根溯源,阐述假名文字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7.
汉越两国自古联系紧密,在越南语中留下了大量源自汉语的借词,这些词语经过越化,成为越南词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从构词形式上看,越南语中汉语借词有以下六种越化模式:完全借用汉语词形;调换语素顺序;缩略汉语原词;增加越语语素构词;更换语素;借用汉语语素构造新词。  相似文献   

8.
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语借用。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世界上不存在不掺杂任何外来成分的纯净的语言。汉语和日语也不例外。但究其谱系来看,汉语和日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按照语法结构来分类,汉语为孤立语,而日语为粘着语。看似两种没有任何相似点的语言却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大量的词语借用,相互丰富并相互发展。基于此,主要分析中日汉字词之间借用的起源、阶段过程及未来趋势,以期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9.
省略是各国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其表现为词语的省略、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在日语中,词语的省略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与日本文字、词汇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及罗马字四种文字,构成的词语有「和語」、「漢語」、「外来語」、「混種語」等,因此,日语中词语省略的种类繁多、复杂。文章主要对日语中词语省略的种类、略语的应用及意义进行分析、说明,从中找出省略的特点、规律,以便对略语更好地把握、运用。  相似文献   

10.
贾凤伦 《考试周刊》2010,(35):35-36
在中日两国人民漫长的文化交流中,日本人不仅借用中国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也包括汉语成语、谚语。日语吸收和借用汉语成语、谚语的形式很多,有直接借用的,也有翻译成日语的。直接借用就是书写形式和意义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本文就这类成语、谚语的典故、出处和用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X女"族新词语语源有新造词、新借词、传统词的新含义、方言词的吸收等情况,其中新造词与新借词的现象最突出。新借词中日语借词占很大比重。"X女"族新词语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X女"族固有词语比较,X的音节数量更自由,形式更多样,有很多新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新词语语义更丰富,这一词语模有了更高的能产性。"X女"族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在语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也使"女"有了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日语的文字主要由假名(包括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组成。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当汉字应用于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词时,可采用音读或训读。是否应该遵循汉字音读规律来读汉字文化圈内的中国和韩国、朝鲜的地名是个存在着争议的话题。重点分析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地名在日语中的读音应该遵循什么规则,遵循某一规则后所产生的影响和中国地名的日语读音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近现代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为中国引进、吸收现代文明提供了便利。日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汉语在吸收日语词汇的过程中,对日语借词进行了改造和同化。日语借词的不断进入,会增加汉语词语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开展日语借词使用的规范工作,以提高语言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字主要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类。有时也出现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等。日本汉字的读音有音、训之分,而且同音字也为数不少。这是日语的特征之一,对于我们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而,文字教育便是日语教学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发布近五年的《汉语新词语》以及国家语言监测中心BBS语料库最新数据中的日语借词为考察对象,从语言接触角度对汉语新词语中日语借词的地位、借用词源、造词功能等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以期明确新时期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地位,从客观上理性地认识由语言接触带来的日语借词的回流现象对汉语语言以及汉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词源和词语借用轨迹的角度对"遗传"进行考辨,旨在指出"遗传"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语借词,而是属于"中日互动词"。该词源自汉语,后又被日本学者借用以对译西方学科新术语,产生新义后在近代中国又被借回。通过对"遗传"这一个例进行考察,可以对这种由汉字圈语言接触引入的特殊借词进行客观认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词语借用属世界各语言中的共有现象.借词即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用而来的词语.本文探讨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文化成因及借词词源,以阐明汉语借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外语缩写字符简析李建玲在汉语中。记录汉语的书写形式是方块汉字。一般来说。对于汉语以外的外来词语多采用翻译的形式·或音译、意译。或音译兼意译等,这样才能保证汉字作品在书写形式上协调统一。符合汉语书写习惯·符合说汉语人的心理定势。随着世界科技的发...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率先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社会、政治相关的名词翻译成“和制汉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已经被翻译成“和制汉语”的汉字词汇借用到汉语中,这便是近代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起点,其中大多数词语也被沿用至今。20世纪后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这期间也陆续有日语词汇被借用或音译为中文。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由于日语中部分词汇比当代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简洁、准确的表达,这些词汇也就被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用至汉语中,其中包括直接原样借用日本汉字词并保留其词义的“借形词”;通过音译形式转换为汉语但保留原本词义的“借音词”;亦有通过借音或借形等形式融入至汉语,也有词义与日语原词有些许出入的“变义词”,以及参考日语原词使用的汉字或假名,对其加以改变而来的“变形词”等。当代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这些日语词汇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些新词对汉语可能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在积极引进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对于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需要适当管制,确保规范使用,以减少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锦珠  沈艳 《现代语文》2013,(6):118-121
本文以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1~2010年)为语料,搜集了明确标示出词源的日语借词和疑似日语借词,并对其中的疑似日语借词进行了词源考证。通过分析这些日语借词的借用方法、意义变化、构词结构,阐明日语借词对中国社会以及汉语词汇的影响。日语借词的传入不仅给汉语增加了词汇及类词缀,也带来了多种流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