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全方位渗透,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还是在教育教学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现代教学思潮的影响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给课堂带来新鲜感和活力,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认知构建、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升级多维训练等,这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课堂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顾俊 《学子》2013,(12):88-88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有这样的描述:“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当今教学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和教学直观化。这样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新形势:一是教学内容有了新背景;二是教学对象有了新特征。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命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保证初中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有更好的个性化体验,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生成最适合该学生的学习资源。在当前的背景之下,这样的思路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新方向,值得教育者学习、理解与尝试。  相似文献   

5.
封晓菊 《广西教育》2014,(26):87-88
本文结合《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与反思,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真",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要符合学生思维递进性和连贯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善",即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善于学习、灵活学习;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美",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一些人文色彩,增添一些诗情画意,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体验中真正喜欢数学、爱好数学,并能有信心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6.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能造成积极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当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进入以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甚至研发工具时,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益;把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时,就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知识的开放性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丰富学生体验、开展个性化学习、进行即时有效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成为亟待一线教师探索的热点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内容、数学形式、数学方法、数学活动的融合后,在丰富课堂体验、增加学习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验"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验",学生不仅能形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形成信息技术生存和生活能力。通过"情境""认知""运用"和"评价",可以深化学生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机组合。它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应逐步摆脱空洞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紧跟时代潮流技术的关键课程,可在助力学生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现代网络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学科素养.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创新项目式课程环境,可为学生搭建宜发展的学习环境,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信息技术学科系统化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体验,以哺育学生成长,继而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真实目的.由此,为实现这一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育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以创新项目教学法为基点,探究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分析项目教学法具体的搭建措施,并就分析结果反思当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中信息技术既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也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努力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落实高中信息技术的趣味化教学。  相似文献   

12.
叶博 《中学教学参考》2012,(29):119-119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融合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差异大。科学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激励,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使教师不断调控、改进教学进程,使学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3.
佘明莲 《教育》2014,(6):17
正2011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板块,主张让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体验到信息技术蕴藏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兴趣,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图文并茂,介绍的操作步骤十分详尽,是学生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必将会促进音乐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变得乐学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自主式、协作式及探究式学习,围绕“项目选题、项目规划、方案交流、探究活动、项目实施、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的项目学习主线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创、创中趣”的项目学习思想,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进而从信息技术项目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辉 《宁夏教育》2006,(3):56-56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科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渐趋成熟,其多样性的前景为我们展现了无尽的魅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政治课的效能呢?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的学习场所,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运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和独特优势,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能更有效地改进课堂时空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为学生的过程体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励学生的创造体验,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学科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学习,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创设项目学习模式,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加新颖的成长路径,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水平,强化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从项目学习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有效教学,笔者提出了教学设计、教学情感、教学语言、教学兴趣、教学反馈诸方面的调控策略,这几种策略在教学中的实施,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一、何谓积极学科情感积极学科情感指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对稳定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能使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学习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对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扩张性,消极的情感体验将约束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