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理惑论》看东汉末年儒佛之争及其影响邓刚(一)《理惑论》是我国古代最早介绍佛教理论的著作,作者牟子。牟子生活在东汉末年,苍梧(治所今广西梧州市)人。当时战争频繁,天下大乱。为躲避战乱,他同母亲逃到交趾(治所今越南北守省仙游东)。二十六岁时,他回到家...  相似文献   

2.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典籍,但文中大量引用道家《老子》之语来解释佛教教义,并为佛教辩护,从侧面体现了早期佛教信仰者的老子观。牟子在佛教和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中寻找异同点,从而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廓清障碍,这有利于揭示早期佛教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读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张克伟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嬗变的历史思潮来看,三教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牟子所撰写的《理惑论》。自始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流行,终于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宋元时期,公开倡导三教合一论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牟子(?~?),名融,苍梧郡广信(今梧州)人。为汉末灵帝、献帝时期远近闻名的佛教人士,广西最早宣传佛教者。 《弘明传》卷一《牟子理惑论·序》记:“灵帝崩后,天下忧乱,独交州差安。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由此可知,东汉末年国内大乱之时,牟子为避战乱而将其母曾迁居  相似文献   

5.
范文澜同志所著的《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经学、哲学、科学、宗教的第四部分宗教篇中,以及其它一些史学和哲学史著作中关于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一事的叙述,同历代史籍和佛教典籍的记载有些出入,现在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与史学界商讨,并希给以指正。“宗教”篇中这样写:“东汉末年,佛徒牟融作《理惑论》,说汉明帝梦见神人,  相似文献   

6.
《天主实义》基于天主教之天主论批评了佛道所谓的空无宇宙论,以及佛教的“我”或佛观念,由于对佛道的基本态度是“易”,致使《天主实义》的天佛(道)对话表现出否定的性质。尽管如此,对话也揭示了中西两种宗教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4年11月18日上午,“纪念牟子诞辰千年暨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地位学术研讨会”在梧州学院召开。会议由梧州学院主办,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和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此次研讨会以“梧州:岭南古代佛城地位”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充分发掘了梧州作为古代岭南佛城的人物、史迹与证据,论证并确立梧州作为“古代岭南佛城”的地位。这是首次公开在牟子故乡(梧州)纪念梧州先贤--牟子,并探讨和论证梧州作为古代佛城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灭惑论》是除《文心雕龙》、《剡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外刘勰现存的重要文章。有关其撰年,学术界有不少不同的说法,论证的思路及依据也多有差异。笔者认为,从《出三藏记集》中十卷本《弘明集》目录,释僧顺《释〈三破论〉》题注中谓《三破论》为道士冒张融名作,齐梁佛、道二教的传布及《三破论》、《灭惑论》的主旨来看,《灭惑论》必定撰成于芬代。笔者不同意先此齐代说的论证,认为从《出三藏记集》、顾欢作《三破论》考订《灭惑论》的撰年是不对的。笔者也不同意梁代说的论证,梁代说在对《灭惑论》、《三破论》主旨的把握上.在联系时风理解《灭惑论》的产生年代上都没能切合实际。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是必要的,但不细致利用现存史料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龙学的研究是有所帮助的。本文对上述诸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弘明集》第一卷《理惑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个学者名叫牟融,他对佛经颇有研究,但向儒家宣讲佛义时却不直用佛经上的话,而是引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来加以说明。儒家责难他,问道: “子云佛经如江海,其文如锦绣,何不以佛经答吾问,而复引诗书合异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须江海而饮,饥者不必须待廒仓而饱。……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说佛经之语,谈无为之要,譬对盲  相似文献   

11.
现存《理惑论》是一部为佛教辩护的著作,它为佛教进行辩护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格义法”,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在崇拜对象方面,把佛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道家的神仙;在思想观念上,用道家、儒家经典解释佛教术语努力调和佛教与儒家、道家的矛盾,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行为礼仪方面,求内在精神之“大同”,存外在表现之“小异”。这对于佛教得到当时更多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七星经》回向文研究——兼论回鹘佛教之功德思想杨富学邓浩题解“功德”,回鹘文作buyan,借自梵文之puyan,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功”者,做善事也;“德”者,得福报也,谓念佛、诵经、布施等均可得到善报。慧远撰《大乘义章》卷9云...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以《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年逾知命”、“三纪于兹”等语及《高僧传》中的有关记载为据 ,推算出《灭惑论》必定是撰写于齐建武五年 (公元 4 98年 )之前 ,然后又以《释〈三破论〉》、《灭惑论》等的有关文字为据 ,推论出《灭惑论》是撰写于齐永明年间 (公元 4 83~ 4 93年 )刘勰还未“依沙门僧”之前 ,它是刘勰能进入定林寺为释僧“打工”即佐其编撰经藏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4.
一、疑难词句试析将衒外以惑愚瞽乎?愚瞽:一般选本均注释为傻子和瞎子,这正如于在春同志所说“卖果者‘惑’的并不只是愚瞽,如果把‘惑愚瞽’译成欺骗傻子和瞎子,就完全不合原意了。”(见《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但于氏把“惑愚瞽”译为“把人家当傻子瞎子蒙混”,把“愚瞽”理解为意动词,作为“惑”的状语后置,古汉语中似乎没有这种用法。愚意以为“愚瞽”乃偏义复词,词义偏在“愚”,“瞽”只是陪衬,作为“惑”的宾语。《说文》“愚,戆也,从心从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16.
“守一”作为道教的修持方法之一,在《太平经》中有突出的介绍。汤用彤最早从佛道关系角度考察《太平经》“守一”之法的来源,认为其“窃取”于佛家禅法。道教学者饶宗颐、李养正分别提出了不同意见,饶宗颐认为佛经中的"守一"是格义的一例,李养正同意格义之说,并指出佛经和《太平经》中的“守一”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两汉之际佛道二教的教理特点,联系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加上对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内涵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饶、李二位先生的观点是较为允正的,《太平经》中的“守一”不可能“窃取”佛家禅法。  相似文献   

17.
净土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影响中国各派佛教。天台的智顗一面通过龙树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论疏,另一方面通过对《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的注疏,把净土思想引入天台宗,提出“观心念佛”和“心观念佛”。宋代以后,天台宗与净土关系尤为密切,从知礼到智旭,无不大弘净土念佛法门。  相似文献   

18.
专书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专书词汇,可以丰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牟融《理惑论》是一篇阐述佛教思想的重要文章,对研究我国的佛教传统和佛教思想有很大意义。通过对《理惑论》新词新义的整理,以期为后人研究佛教思想提供一定的词汇基础。通过对一些词语最早产生时间的论证,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20.
沈邦兵 《文教资料》2010,(10):14-15
本文探讨了向秀、郭象《逍遥义》与支遁《逍遥论》的思想理论和影响,指出后者正是两晋时期佛玄交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