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栓 《新闻知识》2005,(9):76-78
谁是“深喉”(DeepThroat)?谁是那位70年代初向《华盛顿邮报》记者告发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传奇“深喉”?30多年来,无数文章、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都对此津津乐道。“深喉”这个词甚至被收录入韦氏大词典,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谜团之一。今年5月31日,美国媒体戏剧般地破解了困扰人们30多年的“深喉”之谜:“深喉”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前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这个美国新  相似文献   

2.
海外     
《青年记者》2005,(7):76-77
美国出版《公厕指南》;美国媒体重男轻女 女性常遭冷落;法国报刊销量出现衰退;贝塔斯曼集团将出售杂志业务;《纽约时报》将对线上专栏收费;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公开身份。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5,(21):12-13
让美国媒体和历史学家一直猜测和分析的“水门事件”的幕后线人“深喉”,终于现身。5月31日,美国前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站在记者的摄影机前,宣布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深喉”。同一天,欧康纳-费尔特的律师在美国《名利场》杂志上披露了这一消息,随后,消息得到了《华盛顿邮报》的证实。而这个秘密被鲍伯·伍德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是仅次于《纽约时报》的一家高质量的报纸,目前被西方新闻界看成是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报”之一。在《华盛顿邮报》的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1972年因追查水门事件丑闻而获得普利策奖之后,这家报纸的名声更响了。但是,这家美国首都的独家报  相似文献   

5.
“我就是‘深猴’”,当91岁的美国原联邦调查副局长费尔特站出来宣布这一消息之时,世界为之震惊。发生在1972年-1974年间的“水门事件”,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引咎辞职的总统,他指使下属在民主党总部安置窃听器的举动,最终在弗尔特的举的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之下彻底败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尼克松。知道尼克松的人不会不知道水门事件。知道水门事件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两个小记者掀起的轩然大波——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被拉下了马。 1972年6月17日,美国的一帮警察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里——那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抓住了5个装窃听器的人。6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6月19日,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称这一事件是“三等盗窃未遂案”。尼克松则否认白宫与这一事件有任何关系。 《华盛顿邮报》负责这一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一个叫卡尔·伯…  相似文献   

7.
《华盛顿邮报》在70年代初因报道“水门事件”名声倍增。但是,近年来美国经济萧条,加之前两年又发生了该报记者珍妮特·库克虚构报道的事件,在此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华盛顿邮报》目前境况如何?今年2月3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发表的报告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纯收入由1981年的3270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对于美国新闻报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做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史实分析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和记者独立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在研究分析目前美国主流新闻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化解冲突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揭发水门事件而迫使尼克松下台以来,《华盛顿邮报》已成为美国新闻业的象征。《邮报》广告收入占营业额的比重达75%以上,售价却只有25美分,低康的售价和品牌使它成为华盛顿特区报界的泰山北斗。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它在华盛顿的占有率超过50%,但也只是一份“美国首都的地方性报纸”。 随着近年因特网的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10.
如果要说哪一份报纸能代表美国,很多人会提出《纽约时报》。然而近年来《华盛顿邮报》后来居上的势头非常迅猛,这个势头始于15年前的“水门事件”。当时这家报纸的两名记者伍德沃德和范斯坦因在发现线索后穷追不舍,终于搞出了牵连到白宫最高领导人的一大政治丑闻,最后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这两位名噪一时的记者事后还写出了《总统的诡计》一书,并由几位著名明星领衔主演,将其情节搬上了银幕。《华盛顿邮报》由此而开始声誉鹊起。去年11月以后,美国政界又一丑闻“东窗事  相似文献   

11.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63-66
“水门事件”太有名了,它导致美国一位强势总统黯然下台,造就了两位全世界新闻记者心目中的偶像——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乃至人们把他们合称为“伍德斯坦”.人们也不会忘记“水门事件”中那位秘密的消息来源——“深喉”.事实上,“深喉”一词随着中国的开放早已为国内新闻界所熟知,并且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瑞典制定世界上最早新闻出版自由和信息公开制度的《新闻出版自由法》可以追溯至两百多年前;上世纪60年代“水门事件”由本不引人关注演变为全球关注的政治事件,正是归功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连续深度报道;2003年“孙志刚案”最初由《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披露,随即三名高校博士联名上书建议人大常委会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审查,  相似文献   

13.
石美 《今传媒》2003,(2):55
感谢《华商报》于2002年12月5日的“报刊浏览”版上转载了署名“中新”的文章:《美国青年掀起婚前禁欲风》。文章说:“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报道,美国社会近年来正兴起一股婚前禁欲风,誓言婚后才开始性生活的少男少女越来越多;美国总统布什甚至想把节欲的价值观推销到全球各地,美政府计划把补助各界宣传禁欲的经费提高三分之一到1.3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代表团到美国时,正是水门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接受调查的关键时刻。临行前,周恩来交代:若有人问起对水门事件的看法,要给尼克松"抬轿子",不作负面言论1973年5月17日下午4点半,由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率领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乘坐的波音747飞机,到达了美国纽约。飞机在纽约上空盘旋时,时任《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的张常海从舷窗往下看,地上的一栋栋高楼,就像"西安的碑林一样"。82岁的张常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正式访美。来机场迎接他们的,有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公司的负  相似文献   

15.
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是“水门事件”,而导致“水门事件”大曝光的则是一张——  相似文献   

16.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17.
精确新闻与民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前,我国大陆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以一个话题为中心,有图表效据,有专家评论的调查报告似的新闻。最初只是冠以“公众调查”、“公众焦点”等专栏形式出现,1996年初北京青年报开始正式启用“精确新闻”一词。 美国记者菲力普·迈耶于1971年出版《精确新闻学》一书,对精确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总结。当时,在美国社会,由于侵越战争的失利和“水门事件”出现,社会普遍出现信仰、道德危机,民众对新闻报道也产生不信任感。针对这种情况,以迈耶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们认为,传统的采访搜集和加工新闻的方法已经过时,传统方法对事件描写评价欠准确;而一味追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每天向社会发布的大量信息中,独家新闻,总是以它独有的因材、独有的深度、独有的社会效果而显得卓尔不群。比如: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后,终于搞到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了窃听器,现任总统尼克松卷入了掩盖罪行的活动。这条爆炸性新闻发表后带来的后果是:两位记者一夜之间成了超级美国英雄;《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剧增到一个它的老板“做梦都想不到的数字”;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  相似文献   

19.
聚焦"瘦报"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何谓“瘦报”所谓“瘦报” ,又称瘦型报、瘦身报纸 ,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 ,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其实 ,“瘦报”并不是新鲜事物。按照报刊史学家丁淦林先生的说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 ,邹韬奋创办的被称为“中型报”的《生活日报》 ,其实就是一种瘦报。“瘦报”起源于美国。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仁风教授介绍 ,近些年来 ,美国报纸版面变化较大 ,除了“图片增多变大”以外 ,“报纸变窄”是另一显著变化。不少美国著名报纸的版面由8栏改为6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 ,自1976年9月7…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闻同行拥有制造特大新闻的能量,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热闹非凡。前不久,大洋彼岸又出了一个哈特事件:一名极有希望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前锋被弄得声名狼藉,自动宣布退出竞选,成为又一起爆炸性新闻。哈特事件始末 1987年4月27日夜。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首府迈阿密。《迈阿密先驱报》政治编辑汤姆·菲德勒象往常一样抓起了嗡嗡作响的电话机。对方是一位陌生的女人:“你知道你写的那篇有关加里·哈特的文章和他追求女色的谣传吗?那不是谣传,是事实。我的一位女友现在正和哈特打得火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