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水资源短缺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探索城市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促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城市水资源输入系统的雨水和输出系统的污水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对雨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循环利用的方法及途径,并对城市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及解决策略,为城市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及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海燕 《软科学》2006,20(1):87-89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即企业内部资源循环模式、企业之间资源循环模式和城市整体层面资源循环模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对老工业基地包头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包头市现状和优势的分析,提出在包头市建设生态工业城市的可能性和构想,并提出加快实现生态工业城市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及水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有其根据、前提和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三十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翻了几番,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成倍增长,使得城市水资源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城市水文学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对城市水文学的提出、研究内容以及城市水文的特点等进行了说明,并重点探讨了城市水文学在城市水资源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的避利性和理性的“经纪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本性,往往会使部分市场主体倾向于违背生态规律,因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仅依靠政府的宣传、伦理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相关的配套体系来引导市场主体.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内在的利益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然而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同环境和谐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文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技术特征等。论述了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最后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琳  王学定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114-116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提供主体,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内蒙古乌海市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合理,消耗严重且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等问题,对乌海市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做好小、中、大循环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PEST分析法的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湖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了确保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支持体系.本文通过PEST分析法.分别从政策法规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社会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探索了相关体制创新框架.  相似文献   

11.
信息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左红英  王旭 《情报科学》2006,24(8):1145-1147
所谓机理,是指某种机制的调节原理,信息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机理就是指信息在循环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与调节原理。本文从循环经济运行的三个层面(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角度,研究了信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发展各阶段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循环经济阶段理论发展重构,将二维视角下研究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延伸到从资源—经济—环境三维的视角来研究循环经济的阶段研究。依照循环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进行分阶段的仿真研究与分析,得到各个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方法。最终,通过比较找到了各阶段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which once promoted China’s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can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country’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goal of precisely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improving the urban innovation abilit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Method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ices,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and then used the panel data of 278 prefecture-level cities from 2007 to 2019 to construct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for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1)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presented an inverted U-shaped characteristic in both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samples. The inflection points of the sample at the national level,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ccurred when the ratio of the price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to the price of industrial land were 7.89, 8.56, 7.81, and 7.11, respectively; (2)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land price on urban innovation showed an inverted N-shape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eastern region, and an positive U-shap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impact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price on urban innovation showed an inverted U-shape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all regions; (3) The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urban innovation by affecting th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expenditur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influence between industrial land prices and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prices. [Conclusion] It is difficult for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China’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o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more efficient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methods and optimize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imes to meet the land demand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资源价值流会计是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会计学发展的创新。以钢铁制造企业为例,剖析了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准确核算循环经济活动的需要,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钢铁制造企业的资源价值和资源价值流,建立钢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完善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理论。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阂值的研究、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面对新的一轮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内需不足、物价不稳、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出路,但向循环经济转型体制和机制建设迫切需要跟进。本文就。我国向循环经济转型需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加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国的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以若干城市的实践为案例,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9.
薛冰  陈兴鹏  张伟伟  耿涌 《软科学》2010,24(8):74-78
从理论推演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入手,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理论探析。阐释了调控作用的机理、形态以及模块组成;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的一般应用检验模型,并从调控目标的科学性检验、调控指令的社会成本预检验等方面提出并解释了应用检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