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必然选择。社区组织作为参与治理的主要载体,应在创新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新常态下,社区组织提升参与治理和服务能力,可以借鉴社群主义的一些理念和主张,大力开展社区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公共精神;不断完善社区组织功能,推动多元化参与治理;稳步建立互动合作关系,构建良好基层治理生态。通过持续的参与互动,推动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2.
《学会》2015,(1)
社会组织是协同政府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着观念落后、制度僵化和人力不足的多重困境,如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提出应逐步弱化政府主导的"一元化"治理格局,为源自民间力量的社会组织腾出作为空间的基本思路。建议从加快培育公民社会以促进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加快制度建设以法治精神构筑社会组织发展的理性秩序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壮大中产阶层的社会构成,多方合力推动我国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也从学术走向现实。"媒介即讯息",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凭其自身颠覆性的创新而成为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一支助力。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促成公民组织的出现,改善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黑暗面。"互联网在公民构建中也存在着六大悖论,部分消解了它的正面作用。因此,要审慎估计互联网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避免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和过度乐观中,警惕防范那些显在的和潜在的危险,并从虚拟回归现实,唯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成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组织公民行为体现的是员工的合作意愿,与组织绩效密切相关,因此保持并强化组织公民行为显得异常重要,社会嵌入观点为组织公民行为的保持和强化提供了分析视角,组织公民行为不仅受积极组织背景特征的影响,在行为实施过程也会产生有利于组织公民行为持续和强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月娥  李坚 《学会》2011,(4):3-8
网络时代,在传统公益组织凭借互联网发展壮大的同时,草根公益组织也迅速兴起,成为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公益组织提供发展机遇,也使公益组织面临新的问题。正确认识互联网对公益组织的双重影响,加强网络时代公益组织的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承认草根公益组织的合法地位、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建立权威性"中国NGO网络公益平台"等,整合政府和网络资源,实现政府与公益组织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以推动我国公益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名 《学会》2013,(4):26-27
社会组织"走出去"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日显突出,中国的日渐崛起,均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组织作为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之一,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力量在不断壮大,这些组织日趋活跃,并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它们通过开展公益项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高新民 《学会》2012,(7):28-28
<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缓冲社会矛盾、调节政府和公民关系的重要环节。但在中国,一方面社会组织的服务性、公益性、自主性等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已有的社会组织公信力不高,有的甚至成为腐败链条的一环。从项目审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评估、企业改制、产权交易到协助地方"跑项目"等等,都有特定社会组织插手。社会组织异化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否则将会影响市场体制、政治体系和社会治理的健全发育。  相似文献   

9.
《学会》2018,(10)
中国社会组织在全球化时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乃大势所趋。"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为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有明确的角色定位;需在沿线国家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成为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主体;需辅助中国政府在沿线国家实施对外援助项目;需助力中资企业在沿线国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需在沿线国家开展公益服务,促进当地民生发展;需与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合作,形成丝路非政府组织网络,促进民心相通。为实现中国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色定位,在社会组织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跨国服务能力的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需克服国内外环境和制度阻碍,推动有利于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政策法规建设,完善有利于社会组织"走出去"的体制机制,为社会组织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孵化器是指在一个集中时空内,由专业团队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帮助其尽快发展和成长。它的出现加速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升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必然会加快中国走入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本文旨在剖析社会组织孵化器运作过程,分析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关系"是中国人行为解读的一个关键词语,是影响现代企业组织运作的重要变量.关系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在现有关系研究中其作用路径是个黑箱子.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是"工作满足—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较明确的中介变项.基于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借鉴现有企业员工关系、组织公民行为量表,探讨其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联系,得出关系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但两个变量各维度之间的联系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姜文超 《科技风》2013,(20):246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政治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臣民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臣民意识也随之被公民意识所取代,进入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意识。本文探讨我国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整个发展转变历程对于提高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轶  王希泉 《软科学》2009,23(10):138-144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企业公民行为对竞争优势及组织绩效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通过对沿海7省市企业的实证研究,描述了企业公民行为。通过对455家中国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有效企业样本的实证调查,对中国企业公民行为构念进行探索性开发,运用spss15.0和amos6.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公民行为存在交易型和关系型的双因子结构,为中国本土企业在非市场环境中企业公民行为运作实现竞争优势及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4.
郑虹 《学会》2012,(12):9-16,37
满足残疾人的迫切需求,理应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承担。残联在与残疾人保持血肉联系和提供具体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社会组织的必要参与。公民社会理论解释了社会组织对规范残疾人行为、架设冲突缓冲地带的不可替代性作用。为了解残疾人社会组织的现状与需求,更好地扶持其发展,我们凭借"同人论坛"开展了一次"残疾人公益机构调查"。基于问卷调查的信息反馈,发现目前残疾人社会组织监管亟待加强、资金面临挑战、能力建设存在困难。文章最后提出了成立残疾人社会组织联盟、鼓励受众深度参与联盟、发挥媒体舆论导向、鼓励专家学者积极探索、明确残联主导角色等多方协作机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老科协"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组织,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它的结构依从中国的行政体制,划分为"中国老科协"和省、市、县"老科协",但它们之间没有垂直的领导关系,也不具有"联合会"的形式和性质。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这个必要性是它存在的前提。而这个必要性又来于它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组织公民行为是维护企业运行、提升运转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的文献还未能深入探讨中国情景下如何有效激发企业组织公民行为这一课题.本文以中国企业的员工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工作自主权对激发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工作自主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个体当责感和与组织联系在两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要想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应该首先提升员工个体的当责感和其与组织的联系,单独提高工作自主权难以真正激发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7.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并成为每个公民的内在需要。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做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期间也应该随着自身角色的变化担负起不同的社会责任,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树立公民意识、大学生意识、干部意识和党员意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弱势群体为着眼点,以构建公民社会为历史时空背景,探究在此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机制。结合近年来弱势群体维权实例进行分析,笔者提出弱势群体通过非政府组织、网络舆论、法律援助等权益诉求路径或机制,在实现弱势群体权益诉求的同时,对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的培育和熏陶以及公民社会价值理念的弘扬以期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秦威 《学会》2008,(1):16-22
<正>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是我国当代社会管理机制的一项重大变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0.
储昭奇  刘美足 《科教文汇》2012,(12):17-17,100
当下的教育应该强化公民的理性意识,坚持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相守灵魂,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相济社会,用行动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重构中国的道德与伦理秩序,躬行合格公民的底线行为,追求积极公民的崇高境界,完成向组织公民行为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