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到英国打洋工,在伦敦的街上看到有不少人推着小车叫卖热狗(HOT DOG),能在异国他乡吃上“和尚都跳墙”的狗肉,自然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等我买了一个热狗一吃,才知道原来无非是面包夹香肠,味道也一般。我问卖热狗的小伙子:“这热狗里哪里有狗肉呀?”他惊讶地说:“小狗那么可爱,怎么能吃呢?”后来才知道热狗就像我们中国人吃馒头、包子一样普遍。  相似文献   

2.
王超 《良师》2002,(24)
⒈当英美人因中国人的帮忙而表示感谢时说:Thankyouverymuch.中国人会按照自己的习惯说:It'smyduty.(这是我应该做的),结果外国人会大失所望。因为这话的意思是:职责要求我不得不这么干,我自己可不一定乐意。若主观上乐意帮助应说:It'smypleasure.⒉不应问英美人″Whereareyougoing?″这句中国人看来似乎平常的问候语却触动了英美人尊崇的privacy(隐私权),他们会认为:关你什么事?我爱去哪就去哪?⒊中国人明知故问的问候多。比如:“吃午饭哪?”“出门啊?”“您在扫地呀?”殊不知英美人会以为你头脑有病,这不明摆…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他会时不时地发出“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有什么用?”“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的追问。这些是每个行业的人都会遭遇的问题。教师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张维理 《留学生》2011,(3):54-54
丹麦人会说几国语言是不稀奇的。曾经有人向一位马路清洁工问路,那清洁工一开口就问:“你要我用什么语回答你?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我的中国朋友大吃一惊:“一个普通清洁工都能讲几种语言!”  相似文献   

5.
瞬间     
《海外英语》2013,(9):62-62
瞬间,我们的距离近了。 去一个学校参加一个小小的展会.推广我的中国志愿者和住家项目,听到左边摊位的那个年轻人跟来访的人也说起中国旅游的事,我就好奇地看了一下,他是个美国人。我又看看右边的摊位,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很安静地坐在那里。我走上前问她:“你这个是什么?”她说:“是一个暑假的leadership夏令营,很好玩的。”我说:“你参加过吗?”她回答:“是的。”  相似文献   

6.
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到离家不远的超级市场“ALDI”去购买食品,才进门就听到声热情的招呼:“您好!”我寻声望去,是一位身材高大、穿着蓝工作服的上货员正推着一车货物向我这边点头微笑。他头发灰白,眼角布着许多鱼尾纹,笑容十分和蔼。可他是在和谁打招呼呢?我回头四下看看,没有别的人呀!正在纳闷,他已经向我走过来了:“你好!是中国人吗?”听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马上高兴地说:“哈,我猜对了,我认识很多中国人呢!”他伸出手指数起来:“李、魏、陈……,都是很聪明的学生或学者,你认识他们吗?”我摇了摇头,柏林这么大…  相似文献   

7.
看到题目,或许你会问:“你是非洲人吗?”错了,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不知什么原因,也许妈妈在十月怀胎的时候天天吃黑米、黑豆吧?反正我的皮肤就是黑。  相似文献   

8.
你从哪里来     
《中学生天地》2011,(10):12-19
坐在桌子前端的一位同学盯得我特别锐利。她用英文问我:“你从哪里来?”我说:“中国。”她说:“中国什么地方?”我说:“台北”她说:“台北什么地方?”我说:“南京东路四段。”  相似文献   

9.
向光友 《今日教育》2014,(11):25-25
古诗文,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古诗文.更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其浸润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占诗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任何教学,都是以“人”为目的。胸中有“本”(占诗文),但目中应有“人”(学生),否则,我们便只是挂着古诗文的“羊头”卖着灌输的“狗肉”。  相似文献   

10.
陈鹤琴 《教育》2009,(7):60-60
活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一定会有人提出这一问题,我可以很简单的回答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相似文献   

12.
女儿的提醒     
周末带女儿回老家,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玩儿的非常开心。晚上,女儿搂着我的脖子悄声问:“爸爸,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是谁吗?”我问她:“是谁啊,是爸爸还是妈妈啊?”没想到女儿摇着头说:“都不是?”“那是谁呀?”我接着问她。她说:“这个人就是我奶奶。”  相似文献   

13.
唐厚梅 《留学生》2010,(8):48-48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相似文献   

14.
早点     
付金如 《小读者》2011,(10):66-66
外国留学生说:“你们中国人真勤劳!”中国学生问:“何以见得?”留学生说:“我观察过了,大街上五六点钟就有很多人了.可你们还嫌不够早,到处立了牌子,倡议‘早点’.”  相似文献   

15.
笑笑屋     
籍贯———妇产医院学生:老师,“籍贯”这栏怎么填?老师:就填你出生的地方。学生:噢,明白了。籍贯———妇产医院。这是我的头一个游客迷了路,见一个小孩在路边玩耍就走过去,摸着孩子的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方呀?”孩子答:“阿姨,这是我的头呀。”怎么到了一起吉米看看爸爸的脸———白色;吉看妈妈的脸———黄色;吉米看看……不到自己的脸!他在思考一个很深的吉米:爸爸,你是哪国人?爸爸:我是美国人。吉米:妈妈,你是哪里人?妈妈:我是中国人。吉米:那,我是哪里人?爸妈相视一笑,一起回答:“你是法国人。”小吉米…  相似文献   

16.
从小到大,“您吃了吗?”成了我听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人们彼此见面,千人一腔的都问声:“您吃了吗?”有一次都到夜里临睡前,还有人邂逅相遇问我:“你吃了吗?”弄得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方也很尴尬。于是我就琢磨: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见面问候语如此单...  相似文献   

17.
战俘     
春秋时晋楚战后,两国交换战俘。楚王在送被楚国俘虏的晋国大夫知罃回晋国时,二人有段对话,简略如下;楚王:“你恨我吗?”知罃:“我无才,不恨谁。”“你感谢我吗?”“不!两国事,不由人。”“你如何报答我?”“效祖国,无二心。”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电脑》2008,(7):27-27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让人垂涎三尺。品中国美食。实是一种享受。但是今日。我们只是“吃在中国”吗?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9.
爱满生活     
徐嘉慧 《新读写》2009,(10):9-9
“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近一直听人说,可这句话中又蕴含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震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温家宝总理慰问北川中学师生时,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以此勉励复课学生在磨难中要更加坚强。那么,“多难兴邦”有何深刻的内涵?在我的学生视野下,是怎样解读的呢?于是,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围墙”外的语文课,感悟它里面的辩证关系,同时感受中国人的坚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