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引证法,是在议论文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古今诗文等作为论据,以此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但在中学生的议论文中,常常会发现各种问题:或只引不析,或引而不证,或引得滥而不精、少而不准,等等,使议论文成为"观点加引语"的简单拼凑,无法达到证明论点的效果。那么,作为道理论证的重要方法,怎样才能让引证法的说服力更强呢?一、准确引用,以引相连议论文中的引用要做到准而精,所引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此外,不能  相似文献   

2.
"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二、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这第一个因素可称之为"引",第二个因素可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失去警惕,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我们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也有所疏忽.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证的方法》一文,对"引证法"的介绍有两段文字,对"引"可谓言之甚详对"证"的说明则极为薄弱.这可能给学生造成错觉:"证"似乎不太重要.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文章势必苍白无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点击】所谓引证法,指的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适时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技法指津】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事理论据,可称之为"引";二要对事理论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称之  相似文献   

4.
桑进林 《高中生》2012,(30):8-9
引证法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适时引用公理、名言警句、历史文献、谚语、成语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生在议论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证法,可以为文章增添文采,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证方法是连接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的桥梁,在议论文中作用重大。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引申法,现分别阐述如下。一、能分析评价例证法。例证法即列举出典型的事例并进行分析,来证明论点。所举事例必须能为中心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如,邓小平同志《讲讲实事求是》一文,列举了毛泽东大量实事求是的事实,有力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能分析评价引证法。引证法即在议论时引用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所引名言警句当然要有权威性,并要  相似文献   

6.
引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力法。如果运用得当,分析深刻,不仅使行文活泼,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坚实的根基,还能使读者增长知识,得到哲理的启迪,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差不多都能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言论来证明论点。但是,他们往往不善于阐明这些言论的深刻含义,往往是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还只是简单地靠引用的话压人,缺乏说服力,教师有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运用引证法呢?这要从其概念和议论文的写作本身来考虑。引证,顾名思义,一是“引”,引用;一是“证”,用它证明论点。写作时既要善“引”,更要善“证”。“引”的问题解决了(这一点易为学生掌握)就要“证”,“引”而不“证”不是好的议论文,那只是“观点加引文”。找到引用的理论依据,这是必需的。但是依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而已,它不能代替论  相似文献   

7.
引证法是引用经典性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定理、生活中的常理等作为理论根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运用引证法,既要注意选用恰切的理论根据,又要注意对理论根据分析论证,使论点与论据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既“引”且“证”。许多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对引证法的运用是不够自觉的。他们往往只是满足于引用几句名言、警句,并不注意对这些名言警句加以分析,揭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议论文的读写教学中,不少人对论据、论证方法的识别和运用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不清楚论据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论据性质具有相对可变性,而孤立静止地认为只要运用“事实”作论据进行论证,就是事实论据,就是例证法;只要引用经典理论、名人名言作论据进行论证,就是理论论据,就是引证法。就连人教社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编写者也是如此。《讲讲实事求是》一文“预习提示”中说:“在论证方法上,它既用了引证法,也运用了例证法。”对于“引证法”,课本“单元基础知识和训练”中是这样定义和理解的:“引证法,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  相似文献   

9.
论证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即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事实论证法即为了阐明一个正确的观点或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常常举些事实作为依据来进行论证,让事实说话比空洞的说教要有力得多。理论论证,也叫作引证。运用科学原理,经过实践证明的名人名言(包括格言、谚语)等来证明自己提出的论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一文在介绍“引证法”时,有这样几句说明:“引证法,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论点.这就是所谓的‘事理论证’.引证法常常表现为引用经典性言论,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有关论述或名人如鲁迅等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除此而外,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成语、俗谚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立论的根据.”这里,编者将“引证法’等同于“事理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以宁缺毋滥的总原则确定提取《释文》引音的原则。"某音注家XX反,又(或、一)XX反",一律只取主名后的第1个音。"某音注家作X,XX反",一律不取。"音X,XX反"和"读为X,XX反",只取"音X"和"读为X",不取"XX反"。"某音注家云另一音注家XX反",根据情况分别处理。"XX音同"和"XX同",如果不能明确判定同的是什么音,就不收。  相似文献   

12.
"客主以首引"为赋的体制之一。所谓"客主":或为真实人物,或为虚构人物,或客为虚构人物而主为自己,或为假托人物;"客主"对话,有时会出现在篇末。"客主以首引"有利于赋的"风(讽)谏"的展开,一是使讽谏有的放矢,所谓讽谏什么;二是讽谏不直指帝王而直指"客",很好地完成委婉进言的讽谏。"客主以首引"的一问一答又为赋作叙事情节的层层演进提供了绝好的形式,并使赋作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客主以首引"使《答客难》之类赋作可以以批驳对方的质疑来自我展开励志抒怀。有的赋不立"客主以首引",如《文选》赋"志"类作品特别强调自我立志,《文选》赋"纪行"类、"游览"类、"江海"类作品是游走式的构成方式,这是赋作自身特殊意味所决定的。中古赋序的大量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客主以首引"的影响。"客主以首引"已经成为赋的文体象征,也是文学作品追溯"记言"传统、追溯语言交流功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4.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论证法、引证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和反证论证法。现就以上几种方法做些解读,以求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16.
"兴"是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巫术文化的遗存,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因历史的变迁、民族心理的发展变化逐渐模糊和消融而使后人无法破解,但"形式"层面的思维方式却延续下来并在后人的实践中被不断强化。春秋战国赋诗引诗"断章取义",通过"引譬连类"、"托事于物"而"感发意志"甚至证事证理,这就是"诗可以兴",无非借人之酒杯浇我之块垒;而汉儒的解经活动及给"兴"的定义正渊源于《诗》"兴"的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那么典故亦可"兴",不论语典还是事典,只要进入文本,多言在此而意在彼,无法回避"兴"思维的浸染;典故作为历史的记忆,一旦在后人的追述中显现,其所负载的内涵必以其深厚的底蕴生发出更多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寿亭侯"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汉寿"为地名说;另一种是"汉"为朝代名说。我们对"汉"为朝代名说的依据一一辩驳后,认可"汉寿"为地名说。关于"汉寿"位处何地,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为"武陵说",二为"蜀地说",三为"两地说"。而我们经过考证后提出第四种观点"两地皆非说"。因为据汉制,亭侯之号不得袭用县名,而武陵之汉寿与蜀地之汉寿皆为县名,故两地皆非,汉寿当为"亭名",即"亭名说"。  相似文献   

18.
一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诡辩论和怀疑论。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一个事物、这一个事物",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庄子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不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除了设计好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写作议论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点明确 议论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且中心论点是唯一的。 二、论证充分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我们还可以从学过的文言论说文中学习论证方法,如荀子《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察今》运用寓言故事说理,《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运用假设说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能使论证充分。  相似文献   

20.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