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录克英 《大观周刊》2011,(39):189-189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学习地理知识,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地理思想与地理思维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因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地理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赵红梅 《大观周刊》2012,(21):231-231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改革注入了崭新的力量.这个充满激情的时代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新感觉。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厢所学的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培养学生的读陶能力。  相似文献   

3.
孙玉湘 《大观周刊》2012,(22):261-262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地理就要学会运用地理,以基础的地理理论解释简单的地理现象.这也是高中地理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多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谢文波 《大观周刊》2012,(44):180-180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陈志远 《大观周刊》2012,(26):240-240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在高中自然地理中包含许多的数理化知识,这些数理化知识影响着高中自然地理学习,在高中自然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如果能巧用这些理科知识、方法和思维习惯去解决高中自然地理的某些问题,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简化地理计算,证明地理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分析数理化知识怎样影响自然地理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崔金波 《大观周刊》2011,(24):65-65
当前,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不容易学会,细究原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无趣,造成了学生内心深处排斥地理,掌握地理教学知识费时费劲;另一部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认为学地理难学,也认为学地理没用,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学习思维和模式,帮助学毕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蒋美丽 《大观周刊》2013,(7):245-245
初中地理教学不只是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多种科学思维,只有具备了这些科学思维,才会以不变应万变,在错综复杂的地理知识中游刃有余。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不变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英明 《大观周刊》2012,(30):297-297
地理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还是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好,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彭锋利 《大观周刊》2011,(10):251-251
地理知识是一部科学的基础入门,它涉及到我们整个地球的山川海洋、沙滩大漠,以及整个宇宙空间等等多方面内容。就拿我们中学地理内容来说,可谓是包罗万象,民风民俗。这些科学的知识,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可谓是开阔视野,把整个星空一览无余。所以我们就要在地理课上引导学生启蒙增智。  相似文献   

10.
官春燕 《大观周刊》2012,(4):245-24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全面推进索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在课程目标中又要求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焦杏联 《大观周刊》2012,(39):320-320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形成的因果规律,地理分布的规律以及地理分析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那么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梁新亭 《大观周刊》2013,(8):343-343
说起地理素养这个概念,可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吏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包括了很多层面,其构成要素有很多如: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j地理情感等都可以说是地理素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帮助人们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的社会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从地球上获取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很多破坏,从而使现实与地理环境不和谐。比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袁永岗 《大观周刊》2011,(45):145-145
地理课堂一旦与文学结缘,地理课便趣味盎然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引到地理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黄再龙 《大观周刊》2012,(25):276-276
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程标准》增加的新内容。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的能力,加深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兴趣和爱好.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眼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5.
要学历史地理学,先得打好历史和地理两方面的基础。学中国历史地理,当然得先有一定的中国史知识,一定的中国地理知识,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方面的书我想读一些大学教材就行。历史地理的专著,解放前出过几本讲疆域政区沿革的,有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6.
李丽利 《大观周刊》2011,(44):257-257
地球是人类之家。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都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之间的交往、旅行、商业活动、信息传递,以及国际关系都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进行的,因此,地理知识是人们经常的和必要的知识。但是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不了解,在中学教学中,把地理一直视为副科,不受青睐。加上高考又不纳入考试,更冲击了地理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这给中学地理教学增加了更大的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韩春梅 《大观周刊》2012,(49):286-286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地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于学生合理运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好的地理思维是学好高中地理最基本的前提性基础.这也是全面贯彻地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玉林 《大观周刊》2013,(5):232-232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区域地理既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起点,也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3+综合”模式的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指出:命题时遵循现行普高相关学科《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教学大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现行中学地理教材,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重实际分析;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这一点在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卷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罗俊 《大观周刊》2012,(34):386-386
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喝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是绝对的“人到人”模式,教师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领域广、内容多、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要求高的学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直观动态模拟地展示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向进国 《大观周刊》2012,(35):284-284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了依据,在这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最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就是我在教学中探索出的其中一种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