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当人们对高效课堂研究得如火如荼之时,笔者却在不断反思我们历史课堂的底线(即历史课堂的最基本要求).细细品味我们身边的很多历史课不难发现,有相当多的课还达不到我们历史课堂的最低要求.守住历史课堂的"底线"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以为要守住历史课堂的"底线",必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一、巧妙地运用历史歌诀 歌诀是记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如果将史实串编成歌诀,并运用在教学中,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历史将会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比如给学生讲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世系,可运用这样的歌诀:"顺康"拥有很多钱,从加到减同光宣."即"顺(治)康(熙)拥(雍正)有很多钱(乾隆),从加(嘉庆)到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通过把歌诀等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A5):135-136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标、新高考、新课程的需要,更是搞好常规教学的先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了"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更加凸显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历史教学定位。强化教学设计,采取灵活而又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不仅关系到提高教学效益、落实高中历史备考的需要,更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文立足于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对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几点感悟记录点滴。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笔者认为,生态课堂中,教师既要"有为",更要"无为",应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高能力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引导者。"有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面对新课标下"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  相似文献   

5.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理念最终要由教学实效来验证,那么什么是"有效课堂"?又将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思考与追求。本文从学前指引、课堂教学和教后反思等方面,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青青 《考试周刊》2015,(26):125-126
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一直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往历史教学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教师怎样讲好"历史",使历史课堂生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真正生动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本文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旨在研究高一新生历史情境教学方式、作用,以期初步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作用,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高一新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对现实的总结和反映,现实是不断演变的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找到了昨天,我们更能发现今天和明天。历史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怀古通今",打破地理和空间的界限,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找到现实中的历史,而这一切都源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现实  相似文献   

8.
历史思辨能力是对待历史的有关问题(事件、人物、制度、结论等)的思考辨别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培养的,并就此指出历史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的历史素养,是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心理品质。中学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阵地,而如何在学校特定的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历史课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历史课缺乏生动性,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但是事实上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课也应该是生动的,历史老师应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历史的激情被激发。  相似文献   

11.
1.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历史学科也不例外。2011 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要)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可见,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历史风云凭借细节还原,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历史细节"盘活"了教师和学生,让课堂内容有血有肉,丰富灵动;让"课堂呈现"视角独特,充满个性;让"课堂境界"意在言外,育人无痕。关注历史细节,是为了更多地去关注"人",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让历史课堂在"人性光芒"的映照下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堂教学中同学们缺少学习兴趣,效果不是很好。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在教学中要活学活用历史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我整理了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尝试:一是课前演讲-点评历史;二是穿插图片或音乐-美化历史;三是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四是讲述历史故事-生动历史;五是参观名胜古迹-走近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一、巧妙地运用历史歌诀歌诀是记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如果将史实串编成歌诀,并运用在教学中,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历史将会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比如给学生讲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世系,可运用这样的歌诀:“顺康”拥有很多钱,从加到减同光宣。”即“顺(治)康(熙)拥(雍正)有很多钱(乾隆),从加(嘉庆)到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通过把歌诀等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将“热点”问题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客观事实。其过去性决定了历…  相似文献   

15.
地图、图片既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一种呈现 形式,也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 和必要手段。它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双基”和陶冶学 生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善于 利用它们的优势,构建和谐、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6.
历史科目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并非是只通过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从初中到中职,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科目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注重思维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简约课堂就是要使教学效果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但落实到历史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呢?简约历史课堂的核心是简,历史教师做到简教,才能让学生活学。历史课堂"简约"的标准应因课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8.
正初中历史由于种种因素,长期以来被大家当做"副科"对待,很多学生甚至包括许多家长都认为历史学科平时无需花太多时间学习,只要考前"多背背"、"突击一下"即可。而事实证明,许多初中生虽然看似学过历史,但他们的历史素养普遍不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加理解的背知识点的条条框框,考完以后也就迅速遗忘。其实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以来,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有"课堂成本意识",不能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大量时间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提高考试成绩,而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呢?通过十来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认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注重课堂效果,讲求教课方法颇为有效。特别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悬念,富于启发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少历史课堂由于缺乏"神韵"和"史味",常常显得呆板、僵硬、沉闷、琐碎、说教和无趣。只有在把握"灵魂"、"活化"知识、峰回路转、适当探究、居高临下的基础上,才能让历史课堂"神韵"飘逸,只有在充分遵循历史学科特点、把握历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让历史课堂"史味"回荡。历史教学的"神韵"和"史味"是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