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2.
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博学多才、品格高洁的父亲钱均夫,却鲜为人知.可以说,在钱学森成才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那么,钱均夫又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  相似文献   

3.
“鼎”可“问”而不可争年初,我青年男女篮球队在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上一路挺进,连连告捷,一家报纸用如下标题登出消息: 女篮杀入决赛已成定局男篮可望与菲律宾争鼎消息是好,但读了标题,欣喜之余,又觉语感不畅;定神一想,原来是“争鼎”一词从中作梗。两队决赛,说是“争鼎”,好象是在用典。但细查典籍,却并无“争鼎”一说;而“问鼎”,倒是史有记载的。《左传·宣公三年(公元606年)》记其事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这  相似文献   

4.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乘船离开了美国。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候车室,有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问。他说:“对不起,现在我要说中国话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  相似文献   

6.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笔者认为,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相似文献   

7.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同小异地出现了。但署名竟是报社某记者的大名。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获得信息后,不顾路途之遥,又专程到工厂调查采访了一天写成的。  相似文献   

8.
近闻中国高校以“华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的简称)“北约”(以北京火学为首的“综合性火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简称)结盟争夺考生,是好书或坏事?在我看来,好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看他们争“什么人”?二看他们“怎么”争?但综合目前种种因素看,似乎还足以争夺各级“高考状元”为最高日标,以及考录不分,甚至以考代录的争夺方式,本人对此颇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三者的“购读者”李大星人们在描述出版时,著者、出版者、读者是当然要提到的,而且,这三者及其关系实际上决定着出版物乃至出版业的生存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争”的背后又的确存在着尚待争一争的有意味的现象: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起,读者在这三者并提时,总是...  相似文献   

10.
常在电视上、报刊上看到,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尤其碰到干部曝光时,往往脸上蒙有一层“遮羞布”,其目的是让广大观众看不清这些人的真实面孔,给他们留点脸面。笔者认为。这块“遮羞布”应该撕下。 古人说:“人有脸.树有皮。”人的面子靠自己去争,单位、国家的面子靠大家共同去争,每个人的面子争来了。单位、国家的面子也就有了。而那些违法违纪、行贿索贿、贪污腐败、嫖娼赌博的人,不顾党纪国法,不但自己的脸面不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并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号”。尽管70年代末“曙光号”因种种原因下马,但科研人员的辛勤探索仍为多年后“神舟号”的顺利升空奠定下了坚实基础。早在1961年初的时候,钱学森、赵九章等一些老专家就在议论,中国要探讨星际航行问题,并且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  相似文献   

12.
刘杨  吕晓明 《编辑学报》2016,28(2):189-191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深专栏目特色,通过尝试调整栏目策划,以“锐”“跨”“争”牵引《临床病例讨论》栏目的制作,用实力见证了“内容为王”才是品牌之道.  相似文献   

13.
王超明 《出版广角》2012,(10):84-85
正通过对《走近钱学森》和《钱学森》两本书的学习,既深层次透彻了解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也再次见证了叶永烈力透纸背的创作精神。钱学森这个名字既平凡而又伟大,平凡得如同隔壁的大叔,伟大得又如顶天立地的圣人。这位在2009年驾鹤而去的历史老人,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并时常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钱学森被评选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  相似文献   

14.
引子:去年,本刊第13期曾刊发了《跨地区经营:在低调中挺进》的专题报道,引起了一定的关注。而短短数月之后,这种“低调”的心态和势态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地方出版社“进京”一争“天下”的进取心和紧迫感让人感受到强劲的脉动!随之而来的则是更深层次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向东 《青年记者》2010,(17):5-5
几个月前,一篇“三省四地争朱熹故里,用40亿为圣人做寿”的文章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传播,引发了又一轮对于争名人故里现象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证是维护真实的有效途径。曾几何时,我们耳熟能详的“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新闻真实”这句话,渐渐地被淡忘,被陌生,甚至被不屑……争收视率、争阅读率、争点击量,压力重重的媒体竞争,导致采编心态浮躁,存疑、质疑、释疑的“基本功”难以发挥。回归本源。倡导新闻求证,在求证中拔云驱雾,在求证中敢于质疑,在求证中再塑媒体公信。由此,今天,媒体强调新闻求证,是自律,是自信,更是自强。本刊刊发这组文章,意在和广大媒体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7.
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40万字)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29日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了“学习钱学森,构筑时代精神家园读书活动暨《钱学森》出版首发式”。 在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之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大会文件精神的时候,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和团委,又及时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学习钱学森,构筑时代精神家园”读书活动,这是贯彻十五大精  相似文献   

18.
时下,电视节目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三风”,以竞奢争贵、皇气扑面、暴力凶杀为主要情节内容的电视剧荧屏走俏,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广大观众对此也频频批评。“竞奢争贵”当刹所谓竞奢争贵风是指不少电视剧都大肆渲染、铺陈一些穷奢极欲的豪华场景。君不见,各类节目中追奢逐贵令公众瞠目结舌:珠光宝气的服饰、豪华气派的居室、高档名牌的车骑、宠物猫狗的美食……什么昂贵就播放什么,什么时髦就介绍什么,什么奇特就推崇什么。比如,有档“家具与生活”节目,向大众推介的是美式家具。卧房用具雍容华贵,客厅家具奢豪气派,厨房用具高档…  相似文献   

19.
“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分析——上海受众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夏天,全国刮起了一阵“超女”旋风,一时间,大街小巷、城里乡间,似乎人人争看、争说“超女”。激赞为“民主先锋”者有之。痛贬为“低俗文化”者有之,漠视为“娱乐快餐”者也有之,莫衷一是。直到近日,争论仍未平息。  相似文献   

20.
和广播新闻比,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它有斑斓变幻的有形画面。广播新闻同样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可感的“画面”──声音“画面”。 《钱学森的三次激动》是一篇获中国广播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录音新闻,报道的是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仪式。面对至高的荣誉,钱老讲,此时此刻他并不激动,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了三次激动:一次是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报效祖国时,导师称赞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过了自己;一次是建国用10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是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新闻的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