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5,(3):31
一座城,一群人,一份报纸,一段旧时光……用什么颜料为繁复的2014年的结束涂彩?许多人说,是旌旗猎猎中的“橘色”夕晖。用什么词为耀眼的2014年做注脚?许多人说,是发自本心永不言弃的“任性”。亲爱的读者,我们是晚报,是这座城市里最接近市民的一份纸媒。在闪回般飞逝的365天里,我们没有懈怠,也不敢消停,我们像脚夫一样负重着赶路,像农人一般在劳作中度日,作为一张城市报纸,我们一直渴望、努力地和800多万市民一起认真生活度日。我们是如此任性地走过了这一年:从地铁二号线南延伸段  相似文献   

2.
推广阅读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特别有力的一项措施,一个城市全民阅读搞得好、书香味浓、书香味足,这个城市公民的精神面貌和素质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城市的全民阅读推广得好,反过来也会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我了解到,现在城市阅读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有一些,比如苏州市.近年来苏州市一直在打造书香城市,该市的各级领导一直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现在如果你到了苏州这个城市,你就会发现街道很干净、整洁,市民脸上的笑容很多.我们在苏州搞阅读活动深有体会,在这个城市我们做少儿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很多学校、社区都抢着邀请我们去做活动,双方配合得非常好,我认为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早报读者市场确确实实还需要加强,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生活习惯,像南方的市民每天早上要喝早茶,他在喝早茶的时候希望看到报纸。北京地区就不是这样的,北京地区的市民没有喝早茶的习惯,而且北京晚报的读者市场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报的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要培养我们的读者市场,我们锁定的人群应该是哪些人?据我了解,北京地区50岁以上的读者大概有80%不上网,我们要重视这块市场。  相似文献   

4.
<正>在建党初期,曾为党的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革命先驱施荣庆先生(1898-1934),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几乎湮没无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前友好,包括他的儿女,也先后离世,他的许多事迹,如果不及时抢救发掘,将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为此,我深感不安。如果我不将我所了解的乡贤施荣庆先生的事迹及时整理记录下来,既对不住已经逝去80年的施荣庆先生,更对不住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及我们的后人。  相似文献   

5.
我们部队在引滦入津工地担负施工任务时,有不少报刊的记者前来工地采访和拍摄新闻照片。记者在拍摄新闻照片时,不是抓拍,而是来回摆布,叫我们做这样的动作,那样的姿势。当我们“表演”不符合他们的心意时,还怪我们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们如果拒绝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黄岛路市场的采访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在青岛老一代市民的心目中,黄岛路是个极具城市情结的民俗地域,位于观象二路入口的黄岛路作为一个老的露天市场,保留着这座城市-份独特的印记.在2007年冬天最冷的几天里,我们来到了黄岛路市场.  相似文献   

7.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的一座大桥昨天被炸,当地市民悲愤不已。请看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断桥前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位于南联盟北部重要城市诺维萨德向你做现场报道。北约在今天清晨轰炸了连接诺维萨德两岸的这座大桥,这是北约第一次对南联盟境内的重要的交通设施进行轰炸。画面 采访一位先生解说 (配音)先生你好,你知道北约是在什么时候轰炸这座大桥的?“大约是今天凌晨5点左右吧。据我知道,北约共发射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没有击中,另一枚炸毁了这座大桥。”画面 一组诺维…  相似文献   

8.
汪鹏  王健  张亚利 《报林求索》2009,(10):19-19
2009年底,一座欧式风格的现代化火车站将在江城武汉拔地而起,这就是改扩建后的汉口火车站。近日,我们来到建设工地,采访到了正在紧张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赵庆国。  相似文献   

9.
我和上海这座城市相伴了近七十年。我时时感觉得到上海这座城市脉搏的跳动,我感悟着上海,我也体察着上海,时时触摸着上海。我睁大了双眼,观察着上海的一切。有时候,我又在离开上海很远的地方或不很远的地方,隔开一段距离看上海。即便是出访在海外,我也时时记挂着上海。上海永远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种说法,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阅读为各种文化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养料和动力,因而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即墨区自2017年以来举办全民读书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市民阅读兴趣、培育市民阅读习惯,城市阅读氛围日渐浓厚,为“文化即墨”“书香城市”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1.
职业的性质决定着我工作的内容:采访与写作;读书与思考。因为这种职业,我可以真切地察看到这座城市的表情,把握这座城市的脉动,感受这座城市的欣喜与遗憾。久而久之,我觉得有许多话要向她诉说。我觉得我有必要提醒她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哪些不应该忘记,哪些应弃之不顾。作为新  相似文献   

12.
"上海书展不要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十年磨一剑的上海书展,用其独特的魅力向市民传递着阅读的正能量。"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有文化感召力的城市。"莫言的这句评价,让40℃高温的上海,因为阅读而变得炙热。2013年上海书展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冲击着中国传统书展,同时还为书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不仅是一场书展的革命,更是阅读的盛宴。  相似文献   

13.
濮雨婷 《视听界》2001,(5):54-54
广播媒体如何搞好经济报道?首先要在可听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因此,广播经济报道重在“入耳。”具体地讲: 一、经济报道要找准人们的“感情共鸣点”。今年以来,镇江市城市建设相继展开三大工程,特别是在市中心黄金地带,通过拆迁商用房和民宅,开辟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一座“城市客厅”。这一工程,受到市民普遍关注。在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直播互动优势,针对市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有关领导、专  相似文献   

14.
《采.写.编》2006,(1):F0003-F0003
这是公元2006年的年初,这座平原城市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转着。空气明净但还是那么干燥,冬日的阳光会哗啦一下酒满你的窗前 1996-2005,一转眼已然十年。大家手中的这张市民报纸,已经走过了她十年的葳蕤光景这里记下来的,是这张报纸十年来新闻的吉光片羽。简约之中,倒也能够见出一张市民报纸十年的屐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新闻当然也就经由我们的目光进入了历史。  相似文献   

15.
雷安青 《今传媒》2006,(5X):49-49
职业的性质决定着我工作的内容:采访与写作;读书与思考。因为这种职业,我可以真切地察看到这座城市的表情,把握这座城市的脉动,感受这座城市的欣喜与遗憾。久而久之,我觉得有许多话要向她诉说。我觉得我有必要提醒她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哪些不应该忘记,哪些应弃之不顾。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3,(2):106
这是属于金陵晚报人风华正茂的20岁生日。同样,她也属于每一位金陵晚报读者。2012年,金陵晚报20周年盛典拉开帷幕,为自己庆生、更为这座城市献礼。8月,"新金陵48景"评选启动,在全城参与下,古城南京有了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11月,金陵晚报20年·滚石30年演唱会成功举办,在一首首经典华语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我们和数万市民一起庆生。  相似文献   

17.
倪海燕 《中国出版》2014,(19):71-71
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常常成为女作家钟情的题材。严歌苓的新作《妈阁是座城》(201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讲述的也是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这座叫妈阁的赌城,有着奢侈迷离的面孔,它如同绽放在海上的一朵美丽的赘疣,依靠着人性的贪婪、痴狂而蓬勃生长。梅晓鸥是这座城市的产物,同时,她又是这座城市的敌人,她爱它,也仇恨它,渴望以一己之力报复这座城市。这样,便注定了她与这座城市既亲密又紧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这几年,我常常回忆过去几十年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往往激动不已。其中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是三十年前虹桥第26号地块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又称土地批租),因为这毕竟是我们国家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进行的。作为亲历者,我有太多感受。扫清法律体制障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好几年,成绩不少,但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其中一个巨大难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当时外国朋友向我们建议,土地非常值钱,可以用来筹集资金。他们还说我们搞建设不  相似文献   

19.
“惟一的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在一次谈话中,一位中年报人这样对我说。他所供职的是一家在山东地区颇有影响的市民报,丰厚的广告收入和较大的发行量也许使他有理由如此自信。但当被问及该报读者调查的情况时,他的自信显然少了许多:“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做了,可能,最近要做。”这大概并非偶然。当“竞争”、“市场”、“二次销售”这类词汇被办报人越来越多提及的时候,“读者调查”却似乎成了一个被山东报人有意无意遗忘的生僻词。当然,说读者调查在山东报纸中不存在显然有些偏颇。据了解,济南的几家市民报就不约而同地选择购买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 《青年记者》2004,(11):15-16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笔写文章,而且上下古今,都可以大谈而特谈。现在每每提笔想了半天,又索性放了下去。有些朋友常常劝我多写东西,我当然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感困难的事情,是自己常常觉得对于所欲写的问题,缺乏真知灼见,如果轻易地发表了意见,而迅速呈现出来的事实,又把自己否定了,这不但没有趣味,也太对不住读者。在有些情形下,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