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课堂有效互动是师生之间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无论是创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中,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探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面互动的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可以构建有效互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促进语文课堂互动教学艺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2.
复习课不是新课的重复,也不是新课的缩小版。复习课的学习过程应更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生生互动既可在同等水平的学生之间进行,又可在水平有差异的学生之间进行。通过双层互动交流解决课堂教学中超常生"吃不饱",中常生"吃不好",低常生"吃不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多维互动的理念”出发,探索一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面交往、互动的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构建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殿堂。  相似文献   

4.
王丽 《考试周刊》2014,(20):42-42
新课改要求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称之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合作式学习能充分调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运用积极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极其  相似文献   

7.
正英语教学互动指的是教师通过合理配置教学要素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生命的融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通过构建动态课堂体现人文关怀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教师在授课时神采飞扬、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这为打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一、导入环节问答互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2001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师生互动,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出发点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集体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媒体教材等等之间的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教学结构,教师必须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看,注意听,自由地想,无拘地问。课堂上不仅要有知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进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模式之中,侧重教学内容、思维方法、语言方面的互动对话,达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以及适当训练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1.
时代"亲文化"现象昭示我们,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互动交流对商业以外的领域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书法课因缺乏真诚有效的互动而导致课堂沉闷,正成为限制书法课程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研究亲文化与课堂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互动的关联,从角色转变、情节生发、绿色评价、互动多元等角度重新审视和研究书法课堂,着眼于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生生、生本等无距离的真诚高效互动,让书法课程活力充盈,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乐土。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理念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努力建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平台,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通过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在创造中生成能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高曼如 《考试周刊》2007,(43):51-52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新课标针对传统英语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根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重点强调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主体互动合作,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动"中锻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让学引思"的教学主张,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个体学习关系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合理分组,凸显主体;合理分工,师生合作;合理评价,讲究策略,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还能促进素养提升,从而使课堂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5.
李晓兰 《考试周刊》2014,(49):70-7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单方面的教师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不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互动。师生活动和生生互动都要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必须使生生互动占据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间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75):41-42
<正>每节课中都有互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一、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  相似文献   

17.
所谓"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互动"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  相似文献   

18.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沟通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个性化学习,进而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课前多维互动,调动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生生互动,促进思维碰撞与融合"三方面对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以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黎刚 《考试周刊》2007,(38):76-77
本文针对日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对日语课堂的本质的深度思考和具体案例的剖析,提出了将交际互动课堂作为解决方案的观点。交际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的老师"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共同探讨"的民主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以及和教学资源的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完成对语言的实践;提升日语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日语素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具有动态的、发展的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学校自从参与教育部福建师范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课题暨"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后,课堂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互动频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初见雏形;然而在课题推进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出现弱化,致使课堂上有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文章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精读、慎思、善达来诠释新课堂范式,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