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蓬书写蜀道和丝绸之路的文化游记散文具有丰富的空间感.分析其空间可以揭示这种感性内容所具有的表意作用.通过运用文化表征理论以及空间叙事学知识分析王蓬文化游记散文的空间状态以及借助于空间的处理表达的意义,认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的处理实现了作者对“文化西部”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感性和智性、历史感和文化心理感结合得很好的散文。它有三大阅读亮点。浓郁的人文关怀。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和宗族群居亲和性的奇异的客家民居。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作者对这一文化生态进行解读时,言语之中始终洋溢着一股浓烈的情感的激流。其中既有对客家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生存智慧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苏轼对儒道释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其生命本身对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本源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则因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抒写自由心灵、向往自由境界和追求散文的自然天成就是其艺术精神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文化散文”的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枯骨生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在历史材料使用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并一度催发了高考作文中的“文化”热.能否思接千载、天马行空地联想,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自己感性的叙述中,成为衡量高考作文是否有文采、有深度、有文化的重要标准.在高考作文中应恰当使用联想和想象,使作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90年代以来发表的重要作品影响较大,学术界就其散文争鸣也颇多.结合近年来国内有关其散文争鸣的部分成果,尝试探讨这位作家散文创作艺术的主题形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着重突出作者的艺术感受方式和审美原则,论述其作品的产生背景、叙述方式和文本内容等方面的主要特色,从而说明作者积极的文化历史观和将文化、历史与人生相互交织、感性与理性相互融合的艺术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6.
纵观新时期二十余年的中国散文艺术,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能够基本代表新时期散文主要艺术成就的,是一批有鲜明艺术个性的散文作家各自创作的“系列化”散文作品。这些散文的成功主要是源于作家们自身具有健全的主体文化品格,即有坚实的生活基础,有渊博的学识修养,有锐意进取的艺术创新精神,还有高度的审美自觉性。这些“系列化”散文,为中国散文走向新的辉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风格和审美特征的角度指出了贾平凹散文的一系列阴性气质,如贾平凹散文中的“月亮”、“土地”、“石头”等审美意象和对女性的描写。并从作家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所接受的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气质形成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求散文文体尽可能地表现作者情理的奥妙,沈从文、李广田、梁遇春等为代表的京派散文作家非常重视"观察点"的多元运用,突破了传统散文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京派散文文体的成熟,其独特"观察点"的运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按照时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区分明显。以散文文体而言,可分为散文诗、对谈、独语等。本文从宏观上梳理刘再复散文,作分期分类,以鸟瞰的方式,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古典神髓,养护了台湾文学的现代繁荣和发展,也滋养了台湾女性散文的文化精神。台湾女作家多,写散文的女作家更多。她们的散文不仅多写日常生活、身边琐事——婚姻、爱情、家庭、丈夫、子女及朋友,也写大事、深沉的事、寄托理想的事,所表现的生活和社会,既有“小我”,也有“大我”;艺术上,既有传统,又有现代。  相似文献   

16.
《尹世明诗文选第二卷·后土集》文字精练,文风清新,厚实严谨,精深耐读,朴实亲切,展现了尹世明教授多年来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和工作成果,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占相当比重的人物传记可当悲剧文学作品视之,在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中国古老神话的悲剧精神,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悲剧素材,发展了屈原悲诗的抒情特点。《史记》之后我国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无论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还是从悲剧审美艺术上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注天下百姓之苦是宗仰佛教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直接歌颂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宗仰诗文创作的中心主题;宗仰的诗文创作在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体现了宗仰将中国佛教振兴的命运同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朱自清作为"散文圣手"而被后来者广为赞誉。他的散文感情真、语言美、结构巧、道理深,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文的模范"。探究其成因,源于"厚爱",正是朱自清对家人、对人民、对祖国、对大自然、对艺术创作的厚爱铸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