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楠楠 《大观周刊》2011,(16):224-224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雷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其节俗传承千年,至今在民间仍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荆楚岁时记》中对于端午节的记述,重新梳理端午节俗的流变与发展,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2.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3.
2009年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端午节在中国节庆中的新篇章。本文对《人民日报》、《海峡都市报》近三年的端午节报道进行统计,从一个方面透视端午节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官方所举办的活动最多,但过于重视政治意涵而忽略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消费市场所展现出来新的现代形式稀释了端午节文化意味;民众活动中所展现出旧传统的兴起,新传统的发明。端午文化的媒体呈现是碎片化的,缺少文化核心。抓住端午的文化内核,创新传播形式,增进民众参与,是消除文化传播碎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4.
高雅 《视听》2021,(1):45-46
21世纪进入"她"时代.中国影视作品既被"她文化"影响,又推动着"她文化"进步和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意识的崛起,"她文化"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影视业固有受众市场划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打破了传统作品中"男性化"倾向明显的态势,并对传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  相似文献   

5.
诗意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历朝历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大都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或者描写端午民风习俗的篇章。这些诗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人过端午的情形。唐朝文秀的《端阳》:"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  相似文献   

6.
杰奎琳风格     
杰奎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她的魅力至今仍令全世界为之着迷,她的举止不仅为上流社会所称道,也为大众所景仰.有推荐者说:"肯尼迪夫人拥有无法言喻的魅力.她是美国的象征--充满活力、乐观积极、智慧、热爱工作."  相似文献   

7.
曲辰 《档案时空》2007,(5):18-18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当时国民党甘肃省主席贺(光夭)祖的妻子倪裴君和人民群众一道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思想逐步被"赤化"了,她十分钦佩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献身的精神,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党组织碍于她的特殊身份没有批准,但她毫不灰心,仍矢志不移地为党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大屯镇的长春市社会福利院一幢典雅幽静的小楼里,居住着几百名无家可归的孤寡老者.在这些平凡的老人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妪,她身材娇小,满头银发,尽管岁月的利刃无情地在她脸上刻满了一道道沟痕,但仍不难看出她当年的美丽.她就是被人称为"末代皇姑"的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三妹(非胞妹)--肇桂荣.  相似文献   

9.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刀进行曲>,被人们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她曾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直到今天唱起她仍有热血沸腾之感.  相似文献   

10.
纽约,为她编织过温馨的梦 作为女人 她承受了女人不能承受的灾难 她操起了女人不应操起的职业 继红睡着了,可林姐仍无一丝倦意.她想看会儿书,静一静,但又看不进去.她把书丢在枕旁,闭上了双眼.黑暗中,她感到眼球在转动,而且越转越快,无法控制.她猛地睁开双眼.夜,又黑又静,她眯起双眼,瞳孔凝聚成一点,从眼缝里往外看,她好像看到了一道血光,那血光比炉火还红,她"腾"地一下坐了起来,似乎能透视到楼底层:下面有人!门外也有人!到处都是穿黑衣服的人!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6月16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我们的母亲驾鹤西游,寿高80岁。在整理遗物时,我们发现了母亲珍藏的不同时期、不同颜色的"选民证"共10张。凝望着一叠稀有的选民证,我们一家人感慨万千,对于子女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获至宝。母亲珍藏的第一张选民证,是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字竖排法、繁宋体印刷、黑色毛笔字填写。上方自左至右横排"选民证"3个大字,中下方内容分为三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本文通过对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作实证分析,剖析中国媒介在非遗报道中的态度及行为,从而揭示中国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鹿璐 《北京档案》2016,(6):41-4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档案史料记载,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对于端午节名之由来,很多人认为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为何不称为五月初五节呀?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按照字面,其实端午节就是五月初五节的意思。“端”与“初”意思相同,因之“端五”即为“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故称“端午”。在很多地方,端午节也会被称为“端阳节”,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有地方习俗认为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或“重午”。端午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重大的节日,我国各地对端午节都非常重视,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风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那么旧时京城的人们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让我们翻开史料,看看京城古人如何过端午节。  相似文献   

14.
[相关链矮] 侯莉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生在旧社会,父亲早早病故,为了维持生活,十二岁就拜师学艺,饱受旧社会对艺人的凌辱和欺压.新中国诞生后,她毅然走出家庭,参加了评弹协会,成为人民艺术家.她演过祝英台,唱过赵五娘,起过秦香莲,扮过孟姜女.为了抒发对这些被压迫女性的同情与爱怜之情,她在传统曲调(俞调、蒋调)中,不断化进悠长低回的京昆唱腔,融会贯通,化为一体,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委婉动听的"侯调"流派唱腔,深受广大听众的赞誉和欢迎.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在河南生活了将近60年的河南人,今年看到河南卫视从春节到端午节四场在传统节日推出来的节目特别受欢迎,非常兴奋.这些节目忠实地贯彻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做好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导向.7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总结推广河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经验,交流文化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节目创作播出工作,就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深入交流.笔者应邀参会并做了交流发言.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恪守以下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在图书馆自动化应用初期,一些郊县图书馆盲目追求"自动化"、"网络化",却忽略甚至摒弃了现仍在发挥作用的传统工作和工具,如手工目录.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耳朵经济"迅速崛起,以有声书为代表的音频产品市场前景大好,发展红利仍在,为传统出版社入局有声书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现阶段,部分传统出版社已陆续开启有声书业务,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产品设计与市场运营上仍存在不足之处.文章结合有关案例,从内容设计和市场运营两大层面对传统出版社的有声书产品开发与推广展开研究,以期为传统出版社开辟有声书业务发展新空间,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殿富 《出版参考》2004,(29):51-51
第一种人 "皇帝的女儿" 因为她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不管你帮她什么,除了不稀罕,她还会以为你也是她的丫鬟侍女,应该为她服役.金玉珠宝、美味佳肴、衣锦服绣,什么没见过?既然她自以为"不愁嫁",就让她当"大龄女青年"好了.  相似文献   

19.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吃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个焦点人物:木兰和她的母亲姚水芹.她们面临"城",铺陈开追寻幸福中的迷失和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吴学锋 《兰台世界》2012,(28):71-72
自古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崇拜龙的传统,龙文化也是我国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古代许多建筑上有龙的装饰,古代传说中有龙的各种描述,在许多物品上有龙的形象,许多民俗体育活动也离不开龙的影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竞技,具有龙文化的浓厚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