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廖婷 《考试周刊》2011,(47):192-193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重新构造现代大学理念需要对传统大学理念的变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哪些理念需要坚持、哪些理念需要扬弃、哪些理念需要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
12世纪中叶,徽州学术文化区形成,出现了统一的学术文化理念,从南宋至明前期,一统于朱子学。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得到广泛传播,呈现朱子学与心学杂存的特色。清初,徽州学术文化理念回归朱子学。乾、嘉、道三朝,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由朱子学而至徽派朴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理念变迁的表现主要有:课程价值取向是从学科中心到关注课程的整体功能;课程结构是从专才教育到将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课程开发是从统一到多元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是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与融合;课程实施是从单一传授式到方法多样化;课程管理是从高度集权到走向自主管理。加强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建设,必须要以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关系到高校德育的质量.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应该树立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生活化理念和责任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并遵循了这些理念各自所内含的不同要求,高校德育才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教科书话语是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话语变迁呈现出从“精英”到“平民”、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人本”、从“规训”到“体验”、从“教本”到“学本”的演进逻辑,始终将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其价值目标,坚持学科逻辑、生活逻辑与成长逻辑的统一。构建未来德育教科书话语体系,需要从价值性、成长性、经典性和生活性入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在注重教科书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以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韩国在国际上的成功,固然与其经济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最根本的还在于韩国的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这与其中小学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经历了古代、光复及战后时期、经济起飞与转轨时期的历史变迁和七次德育课程改革,才形成当代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小学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德育通常用于教育领域中,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德育理念的探究,分析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核心,从而给予我国企业的发展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外界职业环境的变化不协调,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今后高校职业指导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达成大学生个体与高校组织"互惠互利"的职业指导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依据对我校学生的全面调查,在充分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当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道德理念与道德行为存在较大反差,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相互脱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中国德育》2006,1(8):18-20,71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人学空场”的积极应对,是对道德教育价值和目的的重新定位,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诉求,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超越精神。这种道德教育形态具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上的可贵探索,应该并且可能成为新世纪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理念。  相似文献   

13.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为圣贤是孟子提出的德育目标.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有助于激发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这些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德育课程是实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忽视了德育课程建设,德育一直处于低效之中。现代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是建立在学校德育课程之上的把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程观,是指导德育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只有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才能为现代德育的实践和实效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终身德育理念是一种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德育必须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始终,不断完善个体主体性道德人格,促进个体德性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范型。终身德育理念的实践路向在于: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衔接,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建立全社会参与德育的制度环境,强化个体道德反思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尤其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教育学生学会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相似文献   

17.
檀传宝 《中国德育》2006,1(5):47-51,57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是实现道德控制的根本途径之一。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尊崇理性主义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明确而具体;道德教育的方式符合本国国情等。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道德教育的理念应适应时代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层次要求;道德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应尊重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论全球化冲击下的高校德育课程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高校教育的冲击,降低了现行德育课程实效;根据高等教育全球化改革趋势,发挥高校功能,以教育需求为中心实施德育教育,有赖于课程理念的更新;提出高校德育课程通识化等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阐述对大教学观内涵的认识 ,提出大教学观下的德育教学模式 ,并构建德育教育的整体模式和德育教师教学准备与教学形式的微观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