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覆盖全球的帝国,一个无比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天赐的经济宝藏。今天,人们对它们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知道它们在热带地区形成礁屿,庇护着1/3的海洋生物种类,养活着100多个国家的5亿多人口!它们是——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殖践行“海洋负排放”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减排增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途径。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渔业生物的碳汇功能也受到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以非投饵型的贝藻养殖为主,养殖种类丰富、营养层次多样、养殖技术成熟,"海洋负排放"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贝藻类养殖的负排放过程复杂,其负排放的科学原理、过程机制、计量方法及增汇途径等科技问题正在被逐步认知和解决。文章阐释了渔业碳汇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可能影响,提出了拓展养殖空间和提高养殖单产、基于养殖容量管理制度的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蓝碳牧业工程、海洋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等践行"海洋负排放"的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某些个体的单打独斗尽管是随意的,产生的影响也微不足道,但如果这种同样的行为由群体发出,那产生的能量就非同一般了。鱼虾效应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4.
肆虐沿海地区的台风不但恶,而且色。难道人类真的无法降服台风吗?其实,科学家们并没有认输,最近又想出了——台风原来是色魔一直以来,一个谜团困扰着海洋和气象科学家们:为什么台风总是在热带地区形成后,不是在北半球乖乖地作反时针向西旋转,  相似文献   

5.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日趋加快。更多的人通过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上盆栽或养一些小动物来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储物盒又是每个桌上的必备用品。  相似文献   

6.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微型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病毒)是海洋碳循环的巨大幕后推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二氧化碳(CO_2)由海洋藻类生物转变成可沉降有机组分(生物泵),经过细菌和古菌及其他生物和病毒作用(微型生物碳泵),在广阔水体中产生的惰性有机碳(RDOC)可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被封存,其伴随颗粒物进一步沉降到海底由底栖微生物作用变成碳酸盐矿物(碳酸盐碳泵)得以更长时间尺度的封存。文章在充分了解海洋微生物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三泵(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碳酸盐碳泵)集成"的固碳、储碳原理和优势;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制定海洋负排放工程可行性方案,为海洋碳封存提供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场景。从科学原理上,该方案的实施将可望助力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8.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海王星最大的卫星海卫一察东(Triton)最有可能是一颗来自柯伊伯带的天体,表面冰冷的海卫一由于海王星潮汐力的作用可使得其拥有较为温暖的地下海洋,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海卫一上仍然可能存在地下海洋。  相似文献   

9.
如果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但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会相信吗?不用怀疑,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  相似文献   

10.
如果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但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会相信吗?不用怀疑,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由于海水中各处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深度及地理经纬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一般而言,在同一海域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的海水密度比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密度比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大。  相似文献   

11.
伊人 《金秋科苑》2012,(22):116-116
人们常说“女人四十如虎”,是指女性到了四十岁时会迎来一个性欲高峰。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四五十岁的女性却因为经历更年期,对性爱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引发性生活不和谐。江苏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周玉春告诉记者,男女都会经历更年期,40~50岁以后,随着身体老化,激素变化,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改变,对性生活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以下是在更年期男女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性误区,我们请专家给予分析指导。  相似文献   

12.
旅游项目的开发正由原来的城市区域旅游逐渐转向农村生态旅游,旅游带来的污染对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桂林市桃花江景区乡村水污染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生活污水水质变化趋势,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厌氧池 斜板沉淀池 曝气生物滤池 潜流型人工湿地作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组合工艺,COD的去除率在96%以上,氨氮去除率在95%以上,磷去除率在85%以上,SS去除率在93%以上。  相似文献   

13.
“农家乐”乡村污水处理组合工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燕勤  许立巍  赵文玉 《大众科技》2007,(11):107-108,110
旅游项目的开发正由原来的城市区域旅游逐渐转向农村生态旅游,旅游带来的污染对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桂林市桃花江景区乡村水污染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生活污水水质变化趋势,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厌氧池 斜板沉淀池 曝气生物滤池 潜流型人工湿地作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组合工艺,COD的去除率在96%以上,氨氮去除率在95%以上,磷去除率在85%以上,SS去除率在93%以上.  相似文献   

14.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09,(16):30-31
当提到“感知”能力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与生物联系起来,因为只有生物才具有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感觉器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自己的智慧浇注到材料中,使无生命的材料也变得“聪明”起来,具有“感知”能力了。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了2030年保护30%海洋的系列目标,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框架目标协同增效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从适应国际趋势、履行国际公约责任、维护海洋权益和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加快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从国家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海洋综合实力支撑等方面探讨了可行性。总结梳理了我国海洋保护区规模小、发展慢、与国际差距大,管理理念上以陆管海、未实施陆海分类管理,管理体制不完善、技术标准落后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完善海洋保护区管理体制、优化整合近海保护区、推进南海国家公园建设、关注全球海洋保护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的十二生肖中,基本上都是陆地生物。你知道呜?在海底捞一下,也能凑齐十二生肖哦。海洋版十二生肖齐出动,时不时地卖个萌。亲爱的同学,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肖了吗?鼠鱼:"看到哥的胡须没?跟我陆地上的表兄一样的。"鼠鱼嘴巴旁长着两撮小"胡须",酷似水中游动的小老鼠。它体披骨板,摄食欲望强。海兔:"这个世界好危险,还是躲起来最安全。"海兔又称海蛞蝓,头上长有触角,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大耳朵的小白兔。它身着"迷彩服",雌雄同体。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负责人,邵宗泽深知海洋生物基因的多样性与潜在应用价值。带着山东人骨子里的韧性,邵宗泽摸爬滚打,在多年的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调研工作中,适应了陆地、海洋迥异多变的工作环境,勇敢面对体力与耐性的挑战,领航"大洋生物基因探索号",日夜兼程、勇往直前。他自己也成为了海洋微生物分类、海洋环境微生物学与深海基因资源发掘的行家。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幻想。海洋不但储藏着取之不尽的物质财富,还保存着无数的历史遗物。探明和发掘湮没在海洋中的历史遗物,并以其为对象研究人类生活和文化,进而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海洋考古学一直为之努力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百科知识》2013,(10):66-67
外来有害植物已经构成了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它们与本地植物竞争土壤、水分及生存空间,使本地物种数量下降或灭绝;导致当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气候、土壤、水分、有机物等一系列生态学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专家简介:蔡榕硕,理学博士,研究员,从事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大气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之后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其间,在日本、德国等地作为访问学者从事海洋气象观测、大气模式等学习和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