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V也V了”格式是现代汉语日常交际和口语性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一格式具有话题标记性、主观性、反预期性和焦点凸显性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频率统计的方法,以《王朔文集》(第四卷)中的"去"作为语料,对其进行穷尽性检索,并分析了"去+VP"和"VP+去"的语义特征及用法,然后在考察语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去+VP"和"VP+去"用于将来时制的表现手段。综合来看,"去+VP"和"VP+去"中的"去"在大多数情况下仍具有位移趋向的意义,"去"正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一个专门的将来时制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现代汉语可逆句句型的分类,以"X+死+了"为切入点,选取"NP_1+V+死+NP_2+了"致使类句式为例,对语言环境中的真实语料进行分析,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NP_1+V+死+NP_2+了"致使类可逆句式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在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内考察已经淡出语法研究视野的现代汉语语境中的"V+将+C"结构,重点对"将"的意义、结构内部的关系及整体功能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它具有"V着"、"V+了+C"或"V+C"所无法取代的语用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把+N+V+了"句式中动词与动态助词"了"的扭曲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把+N+V+了"句式成立的条件,认为动词与"了"对称的前提是能够反映说话者对"把+N+V+了"句式描述"事件"的主观评价。因此,凡不能与"了"直接搭配的动词,需要对名词或动词添加其他成分来突显动词的结果义,动词与"了"才能形成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宇 《海外英语》2015,(2):67-68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将"别+V+了"与"别+V"、"V+了"等进行比较,且结合图标观察等方法,对"了""V"以及"别+V+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同一个词进入V/A+死了结构中时会产生歧义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产生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蓉 《文教资料》2012,(27):123-125
关于"V+P+N"格式中P的词类问题学界争论已久,归结起来有"介词说"、"词素说"、"过渡说"、"动词说"、"助词说"等五种论说。本文通过插入成分法排除了词素说,同形比较法排除了助词说,功能识别法排除了动词说和介词说,然后从正面论述了过渡说的合理性,最后提出在P的词类研究上仍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相似文献   

14.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17年年初的一句"我可能复习了假书"走红后,互联网上立即涌现出一大批"假"现象,它们与传统的真假相背离,却受到社会的一致热捧。拟对"主语+可能+V了假N"进行句法和语义、语用上的考察,并分析"假"现象泛化的动态过程及其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参考郭锐给动词进行时间意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刚才”一词的语义要求,分析了出现在“刚才+V+了”格式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是[+瞬间/短时,+时点,+完成/开始];与此相关的另一格式“刚才+在+V”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持续,+短时,一瞬时]。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面向计算机的语言本体研究,从切分语料中选择数条N+V结构,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角度探索该结构形成歧义的原因,找寻搭配两个成分的搭配规则,并将之形式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机用识别策略,从而提升计算机对该结构进行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在交际话语中,"V+了+NP1+NP2"句式中的NP如1果是人称代词的话,可以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情况,如:"睡了他三天三夜",这里的"他"就是虚指的,本文研究的句式是在NP是实指的情况下进行的1,为了方便,在此处的NP一律用1"他"来代替,且NP与1NP具有领属2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歧义句即为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在+NPL+V+N"句式自1978年朱德熙先生《"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一文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本文运用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结构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在+NPL+V+N"这一歧义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把茶端给我喝”和“把粥熬给他喝”两个句子表面形式看似一致,但前者句末的动词性词语不是强制出现,后者句末的动词性词语须强制出现。本文从形式上把这种把字句分化为两类,并对两类句子进行了语义句法分折,指出它们内部主要成分语义特征及句法性质上的不同是造成它们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