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语言学家在对语言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认识到认知因素对于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基础是母语系统,但又脱离母语系统,认知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认知科学的基础入手,结合实例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因素所发挥的功能能积极推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针对东南亚留学生动态助词"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为主要材料,通过数据分析、访谈、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着"的时候使用了母语时间认知方式迁移、概括、简化和回避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的。现代汉语助动词"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这些情态意义时,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即优先习得根情态,后习得认识情态,并且这一习得顺序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瑾 《甘肃教育》2003,(7):61-61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人类有“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习得”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获得母语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克拉申(Krashen)发展了这种理论,指出:“在第二语言学习或外语学习中,如果学习条件和学习活动与幼儿学习母语相同或近似,这种学习也称为习得。”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鉴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将使外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习(1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所谓“学习”则是指有意识地研究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自然语料和测试语料考察了留学生习得“被”字句过程中出现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缺失类偏误,按不同形式将其分成6类,并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认知难度、语言普遍性等方面去挖掘缺失类偏误生成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77):162-164
副词"就"作为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义项繁多的一个副词,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但在一些汉语教材中,对于副词"就"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且安排不够合理,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本文通过对副词"就"的习得及习得顺序调查,了解韩国留学生对副词"就"的习得情况,以及教材编排对学生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老挝学生作文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他们习得该语法项目的偏误类型,运用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偏误成因。结合偏误的具体统计数据及偏误成因,归纳了老挝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难点,即"的"和"地"、"得"的区别,"的"字短语的使用,称谓性定语的使用语境,多项定语中"的"字的使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留学生汉语条件复句习得正确率的分析,比较中级阶段、中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本科阶段四种水平等级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条件复句的情况,分析了影响留学生习得条件复句句式的因素,构拟出留学生条件复句句式的习得顺序。  相似文献   

11.
"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虚词,使用频率极高,然而"了"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语法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文调查了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了"的情况,并对其中介语特点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以期对指导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与普通话比较的方式,从特殊用法、语法化和语法意义、两者异同等三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庆云方言里的助词“着”和“的着”,可以发现“的着”即“去着”,并与普通话“来着”相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X+着”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角度出发,得出“X+着”类介词中的“着”不表示动态意义这一结论,并指出了“X+着”类介词产生的过程。同时从三个角度对“X”与“X+着”类介词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韩日留学生书面作文中“了”的使用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他们的习得规律,以期对当前的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偏误类推的现象。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由助词“了”的习得偏误类推致其否定形式“不”和“没”的偏误,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笔者对初级学生作业和言语交际中出现的与“了”相关的“不”和“没”的否定句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并发现由“了”的习得偏误类推出的“不”和“没(有)”否定句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即:学生对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所表达的动作态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学生的偏误类型,找到“了”与“不”“没(有)”的搭配使用规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类型化的讲练,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议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对“了”这一语法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细化,将“了”的教学与“不”和“没(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17.
肖敏 《文教资料》2014,(13):35-36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横向上对外国留学生“连”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将外国人的“连”字句偏误概括为:错序、回避、泛化及其他偏误四大类。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てぃゐ”是日语持续体的标志,由于前面接续动词种类的不同,造成其用法复杂,难于掌握。汉语主要用动态助词“着”表示持续意义,那么,作为持续体,两者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联,从对照角度出发,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对译实例,探讨“てぃゐ”和“着”的语法意义,找出两者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希望对日语教学和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边美仙 《语文知识》2012,(1):111-113
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学习动态助词"着"偏误频率较高,我们对此做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了"着"的偏误频率相对较高的六个句型。本文主要针对此六类句型,从语法意义、语义结构的角度,阐述了韩国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甘肃宁县方言中有一个动态助词“着来”,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出现在“着来”前的谓词需要符合[+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在宁县方言中,“着来”的功能是叙述或询问参照时间以前某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持续的状态,文章具体分析了“着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