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2.
陈毅的《梅岭三章》有诗云:“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岳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其中的“须”字,也许因为是常用字的缘故,教材及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注解。查洪宗礼先  相似文献   

3.
《甘肃师大学报》1977年第3期《学习<梅岭三章>》一文中对“此头须向国门悬”作了如下解释: 这句诗抒发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残暴行径极大的仇恨和愤怒的感情。意思是说,我这颗头,也完全够悬挂示众的资格了,你们杀了我陈毅,那就把我的头悬挂在南京政府的城门上,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让人民更加认清你们的滔天罪行吧!这句诗既表达了革命者面对屠刀慷慨就义、不怕牲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也怒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和凶残。革命人民是不会被杀头的恐怖吓倒的。正如鲁迅所说:“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有的。”一切反动派终究逃不脱覆灭的下场。  相似文献   

4.
拜读周、徐二同志的《对“此头须向国门悬”解释的异议》(以下简称“异议”),非常高兴。“异议”从另一角度解析了“此头须向国门悬”,提出“我们认为:悬首国门,是为了在死后也能看到反动派的彻底灭亡。”读后很有启发,颇受教益。借此机会,再申述一下我对这句诗的理解,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从用典谈起。“此头须向国门悬”句中的悬首国门,我认为是用了典故的。见《史记·伍子胥传》卷六,在《东周列国志》的八十二回里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两书的记  相似文献   

5.
孟祥杰 《教育文汇》2011,(10):19-19
“一票否决”是悬在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规定,但真正落到实处的能有多少呢?当高考、中考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论英雄”时,谁还能想到“单纯”以外的东西呢?中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我们有没有去想到学生的生存状态何以如此堪忧?  相似文献   

6.
《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所见诸注多偏于讲“国门悬”。且引出伍子胥故事,说是悬于苏区“国门”,守卫苏区,如伍子胥之悬首吴都阊门退越军然;或说是悬首“国门”是“看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此二说似皆不妥。试问,如用伍子胥悬首阊门作比,那末,是谁来“悬”呢?是苏区人民吗?对敬爱的陈老总,苏区人民能这样做吗?显然,能这样做的,只有敌人。既是敌人悬其首,其目的  相似文献   

7.
万历中,慈溪杨守勤赴京会试。道出维扬,因行李匮乏,适一同窗友作县尹,遂投刺告假资。友批"查名"二字,杨遂狼狈而去。来春揭榜,天下第一,因作诗贻友云:"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江南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令得诗,深感愧恨。  相似文献   

8.
<正> 常人看来做秘书是一份轻闲的工作,只要有“三能”就够了。所谓“三能”就是能吹、能喝、能捧。但当我真正身临其境,发现全不是这回事了。那其中的甘苦只能用一句括来形容:弄潮儿须向涛头立。每一个人都想做时代的“弄潮儿”,那么必须具备“立涛头”的撞劲,树立起信心。 秘书在词典上的解释为掌管文书并协助机  相似文献   

9.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见高中语文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句中“绯红”一词,同学们甚为不解。因为,不论是查《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抑或是查《现代汉语词典》,“然红”均释为“鲜红”,然而根据情理,随着时光一的流驶,“血痕”只能是由“鲜”而“贿”,怎么可能反不“淡”而“鲜”’呢?再说,同样的语境,相类的句式,第二部分和第七部分里用的都是“淡红”,为什么单单在第六部外国丰兀加插入一个极不谐调的“然红”?于是,同学们产生了疑问:这会不会是鲁迅先生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战斗性、表现力、说服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作者常引用史实、资料、诗词、名言、谚语、俗语、典故、故事、神话、传说、歇后语等。非引用的文字叫“正文”,而引用的文字叫“引语”。已说明出处来源的叫“明引”,未说明出处来源的叫“暗引”。在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引语”见有近二十处。兹择十处,作些浅释,以供教师们备课参阅。  相似文献   

12.
“捣衣”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李白诗《子夜吴双·秋凤》中的名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到捣衣或捣练,以及用于捣衣的杉和杆,特别是写到砧上搞农声的名篇佳作,为数不算少。这类名篇佳作大都是描写夫妇或情人相思相化之情的,是描写妇女罹思念征戍边塞的丈夫之情。除了李白的《子夜吴敬·秋歌》之外,比较著名的如北宋温子升的《捣衣诗》、唐代杜甫的五律《捣衣》、北来贺铸依词牌本义写的《古捣练子》组词《现有五首》等,都是描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丈夫捣衣时所引起的思念之情的作品。虽然,涉及搞衣的诗词,未必都涉及征成之事,但…  相似文献   

13.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92页,介绍晶体时写到:“图5—3是天然水晶的外形。”那么“水晶”是何物呢? “水晶”是由硅和氧组成的无机物,其化学分子式为SiO_2。二氧化硅俗称为石英,我们把天然的大而透明的棱柱状石英称为水晶。水晶是典型的原子晶体,其熔点1610℃、沸点2230℃、密度约2.65×10kg/m~3,易溶于氢氟酸,难溶于碱。水晶熔融后,缓慢地硬化,成为水晶玻璃,水晶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历史教材和语文文言课文中常出现“布衣”这个名词,注解为“百姓”。为什么称百姓为布衣呢?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但反映在政治和经济上,而且也体现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夫子”,一般都认为是古代对老师的敬称,这种解释虽无大错却欠准确。例如《论语》,共有39处出现“夫子”一词,其中31处是孔子学生称呼孔子的。但要真正弄清“夫子”的本源与变化,还得推敲一番。其实,“夫子”得名于上古的大夫。“夫”指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期,凡大夫以上的人才可称“夫子”,这在《论语》另外8处的“夫子”用法中可得到印证。如《季氏》里“夫  相似文献   

17.
新编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过秦论》一文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注释是:“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宗庙与国家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按古代宗庙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第二册“物态变化”部分,在介绍几种物质熔点的表格中,有一种叫“海波”的物质。在教师未作介绍之前,学生往往误认为是海水、海浪等等。“海波”究竟是什么?“海波”是英文hypo的音译,海波又称大苏打,学名叫硫代硫酸钠,是硫的含氧盐,分子式是:Na_2S_2O_2,它的物理性状是:无色透明的结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现弱碱性,在中性、碱性溶液中很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则迅速分解。海波是一种还原剂,它与碘作用时,被氧化为连四硫酸钠;与氯、溴等作用时被氧化为硫酸盐,因此,它可以作脱氯剂。硫代硫酸根有很强的络合能力,照相底片上  相似文献   

19.
所谓"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现把一些常  相似文献   

20.
在《中语参》等媒体上倡导"语文养成教育"之后,不少同仁参与讨论,关注最多的是"语文养成教育"的内涵。兹作简要阐释,以就教于方家。何谓"语文养成教育"?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