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代有位大学问家墨子。一次,学生问他:"先生,说话多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有没有用。比如田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呱呱’叫,却没什么人在意它;可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几声,大家却很留意。"这话入情入理。说话如此,写作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不说废话     
春秋时的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先生,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好比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去注意它,这有什么益处?但是,公鸡只是在天亮时叫几声,人们就知道天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仪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达到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伪对话”处处都是:师生对话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虽是语文课学生却得不到语文训练;与文本对话只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转圈,没有引向深入;对话只是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没有全体学生参与;对话只是一种课堂秀,本质上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一句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墨子闲话》中记载着墨子与学生的一段精彩对话。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不答之以可否,而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蛙“日夜而鸣,舌干燥,然而不中听”;而鸡则“时夜而鸣”却能“天下振动”,而后下结论:“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   墨子这个“鸡鸣”与“蛙噪”的比喻可谓寓意深刻、精辟至极。教师们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课上内容当讲则讲,且须精讲,则事因之而得其理;不当讲时,即使磨烂三寸不烂之舌也于事无补。适时、适地言之,方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在授课时,一味追求“细则利于学生消化”,不管…  相似文献   

5.
说话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呢?”墨子回答说:“说话太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啊叫啊,但是从来没有人去注意它。而报晓的雄鸡,每天只是在天亮时叫上两三遍,人们却很注意,因为听到鸡叫,大家都知道天快亮了。关键要说的是时候。”问美阳朱到宋国,报宿在一家客栈里,阳朱发现主人有两位小妾,一位长得美艳,另一位却相貌丑陋,偏偏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店主宠爱丑陋而轻贱美艳。阳朱很好奇,就问店主。只见店主说:“那个美艳的自恃漂亮却轻视他人,傲气得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觉得丑,这位看似…  相似文献   

6.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意味着平等介入。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个“生态条件”,即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  相似文献   

8.
想一想     
(一)古典文学中的趣味逻辑一、《墨子》中有下面这个故事: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默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着叫着,弄得舌干口燥,却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知道鸡啼就要天亮,都很留意。所以,说话要说得有用处。』大家想一想,墨子回答子禽的话用的是什么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就是说,采取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0.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学小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数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像重视语文科说话训练一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  相似文献   

11.
怀念老爷     
如今凡年愈“知天命”的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是字生。也都经历过一段无书可读的时光。号称是学生,却没有书包、没有课本,不上课又不准脱离学校,整天在报纸社论、政治传闻的引导下批来斗去。  相似文献   

12.
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的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  相似文献   

13.
王艳云 《家庭教育》2005,(6B):53-53
5个月的妞妞开始整天“ba-ba”、“ma-ma”地说个不停,喜得父母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们家妞妞会说话了!”  相似文献   

14.
《公输》一文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没有一兵一卒的墨子,没有一官半职的墨子。没有雄财强势的墨子,却成功地阻止了楚王攻宋,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墨子劝阻楚王,没有摆出一副正义者的面孔指责楚王攻宋不义,而是先给楚王设了一个圈套:假设出一种不合常理的偷窃行为,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窃疾矣”;然后拿楚国与宋国对比,类推出“王之攻宋,与此同类”的结论,令楚王折服,放弃攻宋。真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呀!  相似文献   

15.
有种观点认为,教师是吃开口饭的,特别是班主任更要长一张婆婆嘴。经常可以看到办公室里有教师在长篇大论地批评学生,受批评的学生一脸不屑,教师的话一句没听进去,可教师还在很努力地提高音量。有时学生抓住教师语言上的漏洞,展开反击,于是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很显然,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小得可怜,可能还有负作用。教师当真需要每天喋喋不休吗?这和某些爱唠叨的家长有何区别?教师的职业素养又如何体现?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子间诂·附录》中有一个故事:墨子的学生子禽问他:“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池…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中,特级教师薄俊生找到了“朗读”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和新课程理念“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并且赋予了一种非常童趣化的说法:“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和物说话”。这种说法不仅把一个深奥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了一个要求明确、简便易行的学习方法,而且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和物之间的距离,把枯燥无味的阅读文本的方式变成了一种鲜活的生动可感的“生活”方式。“代作者说话、代文中人和物说话”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这次“对话练习”的目的,一是教育学生说话要用礼貌语言,二是训练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进行对话,注意对话的感情和姿态。鉴于我市近几年单独开设了说话课,我们充分发挥这道题的作用,在让学生练好对话的基础上,使之变成了一篇好的说话教材。  相似文献   

18.
许久没有独自“说话”了。纠缠于来来往往的事务性“对话”,我发现,文学和文学性的享受正越来越远离明明白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数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像重视语文科说话训练一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  相似文献   

20.
<正>写人的作文,是小学生常练的作文类型。这类作文,可有许多人物,其中主角是重要的人物,而配角也有其重要性。主角不方便“出面”的或难以表达的,由配角“出马”,以突显主角的地位和作用。正所谓“鲜花”还需“绿叶”配,“大人物”离不开“小人物,“主角”不能没有“配角”。学生大多知道,写作文要让“故事中的人开口说话”,却不太明白怎样取舍主角与配角的对话,如何巧妙运用“直接说话句和间接说话句”等方式来描写人物语言。这是常见的问题。这问题,需要解决,也容易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