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段慧群 《教师博览》2014,(11):55-55
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曾在“首都大讲堂”中提到,因为还没有印刷术,唐代的书整天靠人抄写。五品官以上的干部子弟,如果找不到工作,有一个职位可以优先录取,那就是“抄书”。唐代就业之艰难,可见一斑。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唐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就业,怎样找工作的呢?也许,我们可以透过唐诗中的记载来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2.
"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正在学校里,教师的最大权力是评判学生;面对教师的评判,学生的最后权利是保持沉默。于是,大学校园师生之间的关系便"渐行渐远"。在一些大学教师的眼中,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只是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学生也渐渐习惯于当一个"沉默的无名氏"。然而,在我迄今36年的教学生涯中,据我与所相遇的学生的交往,我常常由衷感慨:每一个沉默的学生都是一个诗意的精灵,每一个沉默的学生都是一座沸腾的火山!一、一个沉默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