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大学有着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不同特性,大学有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性和文化性定位。大学伦理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发展应具有自由、独立、包容、创新和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这些伦理精神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的有力的精神支撑。而大学制度对大学伦理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大学发展的伦理精神与大学制度共同推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的伦理精神的培育,对当前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大学精神的建构以人才培养为向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成效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检验,二者的关系和演生限度从根本上制约着大学发展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3.
《教师》2019,(26)
因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所在,所以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培育就尤为重要。不能只把大学精神当成一句口号,应该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从学科建设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和大学整体规划制度方面系统性地尝试培育大学精神,这才是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开放大学的课堂文化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建构出了独特的课堂文化精神,培育出了学习者的独立探索精神、主动交往精神、群体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精神、技术理性精神、文化融合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质量保障精神、群体归属精神等多种健康文化人格,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开放与包容、批判与创新的特征。当前,中国大学从整体上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构造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校训来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赵伟 《教育与职业》2007,(28):98-100
它是最能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著名大学。红门、银叶树道是其校园的独特风景。它不仅孕育出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人江健三郎,很多活跃在日本政坛和经济界的风云人物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值得一提的是,冰心女士是在此执教的第一位女教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学文化对推动大学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中层,它既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又对大学文化的建设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大学制度建设,才能够体现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与制度创新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者切忌将流行概念当作学术概念 ;改革者切忌将制度创新做成制度叠加 ;中国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理想存在于大制度下的人治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建构与高校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凝聚人心、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推动自身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大学文化的建构,要树立正确的大学文化观,立足大学的基本特征,努力铸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以大学文化建设来推进大学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术自由的重要构成,教学自由本质上是权利自由与精神自由的有机统一。大学中虽然教学自由存在的必要性具有充足理由,但它却是一种有限度、有条件的自由。面对现实的各种困扰,未来大学教学自由理念的落实和保障可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以及制度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引领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形式,又预示着其影响力和结果。省属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凸显出边缘化与功利化的时弊,存在凝聚力和影响力不足、形式化和浅表化实效性困境。以大学精神匡济以上弊端,需回归和重新审视大学精神,对之予以重拾与凝练,首先要在制度和理念上保证大学精神的"在场"。通过创新机制和载体、突出地方师范大学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重视精神育人等途径实现大学精神的播撒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东京大学法人化改革中期目标建设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1日,日本国立大学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一次体制改革:全国89所国立大学与4所大学共同利用机关由原来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行政机关地位向“国立大学法人”制度转型,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规划了自进入法人化开始到2010年3月31日六年期间的目标建设,其中包括东京大学学术基本目标、教育基本目标、研究基本目标以及在大学自治基础上的组织运营基本目标,为东京大学法人化后的迅速发展确立了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代大学重新进行制度变迁与制度设计的再造,更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建运动和制度选择.现代大学制度法治精神的重塑,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法调整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良性运行,依赖于"有限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对大学管理权限应集中在行政规划、行政监督、行政指导、经费分配等方面,其他事项则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而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则表现为公共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博弈与平衡,通过"协调与张力模式"的整合,使二者的关系从索取走向支持、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实现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应彰显高校的学术逻辑,建构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没有无权利的主体,也没有无主体的权利";法制保障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护身符"。这种法制保障须从三方面建立:一是赋予大学法人主体地位;二是建立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校长依法治校的作用,并建立起董事委员会对校长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机制;三是制定大学法人治校章程。  相似文献   

15.
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中的基层电大转型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大系统建设既是电大系统发展的基石,也是电大系统维护的要务。国家开放大学的建立意味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已为历史的必然。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为依据,从国家开放大学的定位出发,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选择路径,理性审视战略转型期面临的各种障碍,特别是现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通过“以体系建设标准为抉择分梯次分步建设学院和学习中心,以建设项目为抓手增强体系的凝聚性,以资金结算中心为模式集中管理体系资金”等转型对策,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指导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基点与评价标准,即大学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西方大学历经千年发展,遵循理念产生制度、制度体现理念的逻辑关系,建立起与自身文化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以此,从大学内外部关系的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进行探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应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在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象牙塔"与"服务站"、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四个维度保持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17.
组建上海开放大学,是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上海开放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出建设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开放大学的任务。组建上海开放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这是一所具有本科、专科办学权和办学层次,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将依托上海电视大学,整合区域内成人教育资源组建,以"大学+系统+平台"模式,形成"大学—学院—学习中心"三级架构。上海开放大学可以先行先试,探索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学习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认证制度,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统筹和开放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上海开放大学必须体现中国特色,既不同于传统高校,又不同于国外开放大学。  相似文献   

18.
从东京大学的发展看日本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京大学是日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是日本政府为了与欧美强国抗衡而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它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从东京大学成立之日起,日本政府就对它寄予厚望,给予种种优待,以此为基础,东京大学日益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从日本政府对待东京大学的态度,可以窥见其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作案手段也颇为残忍。高校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的责任义不容辞。高校只有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构筑思想、心理、行为、环境四道防线,从而构建一个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工作体系,才能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学精神在人学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黄科人精神”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它既是一种校园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