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和数码技术的新型传播方式,手机短信具有多元传播、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功能。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短信传播效果,探讨新型传播在信息控制背景下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娜 《东南传播》2011,(1):60-61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浅议手机短信在报刊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手机短信服务的发展概况 ,归纳了其在信息传播中体现的诸多优势以及发展前景 ,研究了手机短信服务的主要方式 ,提出报纸期刊在自我宣传、与受众的信息交流中开展短信业务的必要性 ,简要论述了短信业务服务于报刊的应用方法、可行性等 ,肯定了手机短信服务在报刊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洋 《青年记者》2004,(8):32-33
手机短信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便利的传播渠道,但同时也引发了垃圾短信、涉嫌犯罪短信和强迫广告等负面信息的大量流行及传播负效应的显现。如何预防和追惩手机短信的负面信息传播,净化传播环境和社会空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7.
郝晓云 《今传媒》2007,(5):60-61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8.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传播方式,融合了书面文本、语音文本两类文本的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短信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在改变人类书写和交流习惯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群体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手机短信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本特点,以分析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涂燕平 《青年记者》2006,(24):64-65
手机短信爆炸式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一次革新的契机,不甘在这一新的传播领域无所作为,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与手机短信的联姻之路,广播也不例外。广播节目纷纷与短信联姻相比较而言,手机短信这一新型的传播方式在广播中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开通短信平台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是手机媒介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不法分子同样看到了手机短信的经济利益,致使各种虚假短信泛滥。所谓手机短信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