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一些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校训,有的学校甚至还有两个“一切”,即“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一切”乍一看好像天经地义、顺情合理,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有失偏颇。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一切”做到还是做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炮制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化、旧风俗、旧习惯”。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有形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材、教法……这一切皆可见,可闻,可握,可评。  相似文献   

4.
冒石宏 《小学生》2009,(12):10-11
有照为证 时间随着爬在墙上的暖阳一寸一寸地走过,快下班了,我整理好桌上的一切,坐等着下课铃的响起。无聊之际.我随手翻起邻桌的几本作文本,竟看到了这几个片断——(见图1、图2、图3)  相似文献   

5.
人是价值主体,人又是创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步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数字进行思维、判断和裁决,开始用数字说明一切、衡量一切、决定一切。姑且不论电信技术、物质科学领域里数码统治的无所不在,就连精神科学领域也开始对数字统治顶礼膜拜,最后发展到连日常生活世界这个与人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讲课,常要提到“中心思想”。学生进入高校接触到大学课本后,常问:现在讲“主题”,是否就是“中心思想”?我们的回答是:相似但不相等。主题是写作主体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贯穿全文的意向,它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理解、认识的集中体现,被喻为“文章的灵魂”。写作教材里不提“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概念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思想”这一概念不能概括一切文体形式所表达的具体情况。文章作为一切文体形式的统称,它既要包括消息、通讯、议论文、说明文等非文学作品,又包括小说、…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推行,WTO的加盟,基础教育应突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切都对中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与时俱进”,具有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四条,也可称为“管理四招”。一、见识。就是领导者以“学识”征服人。“权”和“识”是为官之本。有了它,就有了一切;缺少它,就缺少一切;丢掉它,就丢掉了一切。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无权无识”的领导,能管好一个单位,能办出一件大事,能创出一项佳绩,能做出一项贡献来。世界文化有它的多元性,因…  相似文献   

9.
祭“原”     
祭“原”张思前“原”者,“原自然”也。留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原目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温馨的空气,嫩绿的草地,大自然处处显得那样清新、淡雅。如今这一切的一切已荡然无存。人们呼唤着原自然,缅怀原自然的气爽与清纯。其实,我们无须援引什么...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无尽无休。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班主任要观察一切,了解一切,掌握一切,对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居住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应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地去疏导,去施教。  相似文献   

11.
驳“告别革命”论谷方某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的一切革命。对此,要u确三方面的关系。一、破与立的关系“告别革命”论断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固然可以破坏一切,但不能创造一切”。它把“破”与“立”完全对立起来,并由此泪骂“革...  相似文献   

12.
人所共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管理,但并不是一切管理都会有效。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往往会因管理的无效性而导致大量无效劳动,使得教师大量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而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制约教师科学素养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其次,会使教师的劳动成为一种被动劳动,  相似文献   

13.
美德如同一切技能,需要学习和演练才能获得。而一切学习和演练,都需要有考核标准和奖励条件,才能鼓励人们去努力获得这种技能。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方老师: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学生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当一个人在某时突然产生了一种清高、一种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心理和想法时,他该怎样调整过来?最近几年,我发现有一些同学,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爱伪装自己的一切,尤其是自己平时的性格、行为等,都很巧妙地伪装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好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对于他们所做的一切,我真不能理解。希望您能给我回信。一个被烦恼包围的男孩赵生11月2日赵生同学:看了你的信,我很高兴,高兴的是你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学生形象应该…  相似文献   

15.
程贤建 《中学文科》2005,(11):33-33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基础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绘画者的造型能力,而且还将影响到日后的全部艺术实践,要想取得扎实的造型能力,准确把握素描绘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进而实现艺术的创造,就必须把握好素描中的“度”、“量”、“衡”。  相似文献   

16.
对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必须走向每一位学生。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出发,始终把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7.
尹云 《吉林教育》2009,(6):90-90
1.用“爱心”打开心灵。爱胜过一切语言,涵括一切行为。它是教师自觉的人格修养,是教师职业崇高与神圣的核心。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丰富的,神奇的,独特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门心理艺术。在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今天,做好教学工作仅凭满腔热情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好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讲究传授知识的方法。方法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法宝,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切都好,只缺烦恼……”这是王菲《浮躁》的歌词。整首歌反复就这么几句:“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是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只缺烦恼。”,因为“一切都好”,所以就觉得“平淡无聊”了,所以“浮躁”了,所以……“只缺烦恼”!  相似文献   

20.
李镇西 《师道》2023,(12):8-9
<正>“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三句话分别是对教育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范围界定——这个范围就是“一切”。这样理解就够了吗?我还想说得更细更具体一些。今天我先说说“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一切为了孩子”,是镌刻在许多学校教学楼上的口号。但这里的“一切”是什么呢?或曰:“校园建设、思想领先、观念更新、文化营造、队伍提升、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品牌打造……这一切都围绕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