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问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直当具有个性.然而当前学生习作几乎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这一个”的独有体验、独到见解、独具匠心日渐稀有,一句话:“作文个性弱化”了,  相似文献   

2.
吴春莉 《小学生》2010,(7):43-43
1发展学生个性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前提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事情。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一句话,写作是个性的解放。作文教学与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写作文时才能顺畅地表达,同时通过作文使学生个性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相似文献   

4.
我平时训练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是:不限字数,不限体裁,不限主题,只要求真实、真诚地描写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色彩和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的话。从一句话开始,每个人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我经常对学生们讲两句话:也许你不能写好一篇作文,但至少你能写好一段文字;也许你不能写好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5.
情感化个性作文是以情感促动思维,以情感去打开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让学生筛选出适合本次作文的可用材料.写出充满自己情感的个性作文。情感化个性作文体现了学生作文时的自主性、真实性、自我的个性。情感化个性作文现已研究出五个系列:一情多事多物系列,一物多事多情系列,一景多事多情系列,一性多人多事系列,一事变万事系列。当五个系列被学生掌握以后,他们就可以做到:眼睛看到什么都有情感,什么都可选为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张涛 《小学生》2011,(3):45-46
1发展学生个性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前提 写作是最具个陛化的。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一句话,写作是爪.陛的解放。在作文教学中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作文时才能顺畅地表达,同时通过作文使个陛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让个性绽放作文,是传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沟通的一种精神劳动;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复制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禀赋和体验感受,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能追求"千篇一律",而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个性的空间。如"写自己"这个作文。题目自拟,形式不限,想展示自己的一面,多面,还是全面完全由自己决定。作文结果一出来,学生的命题就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我》《自我描述》《镜子里的我》《真我风采》《平平凡凡的我》《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形式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自我画像的,有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的,有晾出  相似文献   

8.
宋兆侠 《中学文科》2007,(11):142-142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而“难”恰是一个学科的精髓所在,如果自己不能形成一套富于个性色彩的作文训练思路,就绝不是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个性培养与小学作文教学──克服小学生作文雷同化之我观桂林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吴柳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个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独特个性的人。人的个性及其构成要素都是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  相似文献   

10.
王志会 《现代语文》2008,(8):152-153
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与创造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情与个性,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多元性和包容性,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革命性创新,体现了高考命题者苦心孤诣的思索与追求。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话题作文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一统天下”,更不能“唯我独尊”。  相似文献   

11.
个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论者愈来愈多,其中不乏"金玉良言"。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和耳闻目睹的作文  相似文献   

12.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的时代。现代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学,我们的教育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除了教师讲解,就是学生做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总是在一单元文章教学后,根据单元作文要求训练学生习作,而这种作文练习,又纯粹是为模仿某一写作要求,常有“蜻蜓点水”的感觉,不能尽意。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和自然,写作时哪会有真挚的情感呢?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摒弃陈规和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习作…  相似文献   

13.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但是作文个性目标却长期被中学作文教学漠视,造成了职院新生作文缺乏个性。中学作文教学漠视作文个性教学的宏观原因主要有:“语文工具论”拒绝学生个性:“典型性原则”束缚学生作文个性:“应试教育”冷落学生作文个性等。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语文作文学习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个性,不能一味追求应试,失去个性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的释放出自己,让学生走进作文,享受作文.  相似文献   

15.
小学的作文教学虽然是以班级上课的形式进行,实行上却更突出地表现为学生的独立操作,体现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运用生本教学采用活性分层快速作文教学法,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异步达标,发展个性,各展其长,全方位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林君儒 《现代语文》2007,(5):113-113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所追求的“作文的个性”,其实就是让学生写他自己,按他的本来面目来写,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富于真情实感。现在,一部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假、大、空、废”,这样不利于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以说,作文能否表现个性,是作文能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五四时期提出追求个性解放,白话文好不容易取代古文,现如今中学作文却又落人束缚甚至窒息个性的窠臼,这是时下作文的一个病症。  相似文献   

18.
刘晓琦 《山东教育》2002,(17):32-32
学生写完作文后,会期待着老师的评价,也会格外注重老师评语的内容。假如每篇作文后都是内容、结构、题材、立意都相同的评语,会让学生感到千篇一律,冷冰冰的。时间一长,学生看厌了,就会觉得不过是例行公事,无什么新鲜东西。发下作文来,随后一扬,丢进课桌,老师辛苦写就的批语就会白费了。因此老师不能只按常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要在批改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真实情感,注意学生的个性所在,不仅在眉批时注出来,最好在总批时再特别点出来给予肯定。如我…  相似文献   

19.
作文阅卷中,教师都期待看到一些突显个性、有亮点的佳作,然而大多数作文都是“千人一面”。以初一记叙文写作来说,无非是一件某某事,一个某某人。学生背一篇范文,简单的更换人名,替换背景就可以通用一年。那种令人期待的结构别致,内容新颖,表达真情实感的佳作真的太少了;看到的是太多的无病呻吟,辞藻堆砌,内容空虚,语句混乱甚至别字连篇的作文。在平时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心里就疑惑:为什么学生作文会这么空洞,无话可说?为什么他们不能从生活中找材料,内容苍白无力?为什么他们的作文缺乏逻辑思考,显得可笑?从他们的作文中,我读出了成年人的圆滑、世故,我看到了僵化的思维、死板老旧的观点,枯燥乏味的语言。属于他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纯真、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挫折、对一切未知新事物的追求与执著……似乎都消失了。鉴于以上学生写作时缺乏个性、缺少新意的现象,再反省自己教育过程存在的某些问题,我有几点疑惑:一、是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太强调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紧扣中心”……至今仍然充斥在写作教学中。刻意地追求外在形式,当学生真正上考场时,搜索枯肠,只能七拼八凑填充内容了事,这就导致了文章“千人一面”。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教法完全无用,不过机械的训练只会让学生过分重视形式,增加对作文的厌烦感。二、是否教师的作文教法太单一  相似文献   

20.
王定军 《教师》2012,(13):74-75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都是按"教师命题—教师定内容—教师指导作文—教师改作文—教师评作文"这种单一的模式进行,这种训练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能力,作文教学显得呆板、单调,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生动、缺乏广度。针对这些弊端,改革作文训练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