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助学式"课堂这一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这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与适度拿捏,离不开教师在"强"与"弱"、"进"与"退"之间的适度转换。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例,阐释"助学式"课堂中教师的"示弱"与"逞强"这一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2.
助学课堂是一条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积极语用的视角,落实助学课堂的实现途径。具体策略有:关注实践应用,助言语能力提升;优化教学环节,助学习方法形成;把握文体特征,助学习能力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远程教育界,关于助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已有大量成熟的研究,按图索骥,远程助学教师的培养路径似应比较清晰。然而在大规模的教师远程培训陆续开展之际,一方面,对于助学教师的需求量激增,而培养时间却严重缩水,使得短时间内培养合格的助学教师成为教师培训领域的专业化难题;另一方面,因助学教师的聘用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缺乏开展远程教学的持续动力,这也使得助学教师的可持续保有成为另一难题。本文以多个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研究平台,从"速成"角度总结了"聚焦关键短板"、"提供工作支架"、"引入选拔机制"等"攻略",以解决培养时间严重缩水的问题;从"可持续保有"角度分析了"培养工作认同"、"化解事务性工作"、"提供发展创新空间"等"攻略",提供了远程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希望为从事远程培训的同行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助学活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再是信息的给予者,应当成为助学者。“助学型”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有优秀的助学技能,如听说技能、指导技能、观察与监控技能、鼓励技能等。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更新教师角色,“助学型”物理课堂的基本特征,构建“助学型”课堂的相关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助学课堂"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影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助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农村中学。如何根据农村初中思品课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运用该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思品教师应该思考并积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助学课堂就是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重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学"走向"主动学"。从助学的主体看,有自助、互助和师助。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任务驱动、合作交流和引领提升,探寻助学策略,使助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质""智"双赢!  相似文献   

7.
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可分为"非学术性支持"与"学术性支持"两大类。如果说非学术性支持的目的是"让学习真正发生",那么"学术性支持"则是在"学习发生"的基础上"使学习达到既定的目标"。与渐趋成熟的"非学术性支持"相比,"学术性支持"的实践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助学教师在面向学习内容开展学术性支持时存在着面授时不关注课程整体的系统性、导入过多资源或自立课程线索、倾向应动助学而忽视主动助学等误区;在面向学习活动开展学术性支持时,存在着交流渠道越多越好、将互动交流当作目的、互动交流止于"敞现"等误区;在面向学习评价开展学术性支持时,存在着评价"一刀切"、互动交流部分无法评价、助学教师包揽所有评价等误区。这些误区的背后正折射出助学教师对远程培训特点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8.
助学课堂是一种集合多种教学法、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的数学教学法。研究其课堂语言的特征可以发现,助学法引领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探索、创新等能力。  相似文献   

9.
“助学”主要是由教师的教转变为(或让位于)学生的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如今高效课堂上,教师该怎样助学?该如何做好一片绿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转变观念,让教室变成学堂,让教师走下神坛,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让学生走上讲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聚焦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策略和实施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以教师的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为目标的7种助学策略,即活动前的促进教师适应环境策略,活动中的引领研修活动深化策略、培育实践共同体共享文化策略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活动总结阶段的以真实评价促进研修质量发展策略、用评价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研修动机策略和研修作品加工展示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策略,并对上述策略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对为期三个月的远程同侪互助研修活动的助学活动的设计和应用研究,阐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活动设计应注意将多种助学支持作用有机结合,可促进助学效果最大化;(2)在活动开展不同阶段需要的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力度不同,助学策略和方法选择上应给予充分考虑;(3)提出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者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远程教学的时间管理:弹性多一些还是严格多一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远程教学实践中,管理者或助学者总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给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但与面授教学相比,远程教学的时间管理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且其责任主要由学习者个人来承担.然而,当前远程教育中学习者自律能力不足、反馈交流不及时,以及助学教师工作量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常规的时间管理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远程助学案例,其时间管理方式严格,且取得了相当好的助学效果.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严格的时间管理在提高支持服务的主动性,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节奏、养成学习习惯,以及规范助学教师工作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并探讨了实施严格时间管理的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我校开展了"助学单"模式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探索,让"助学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数学学习的方法上有所突破,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已经是当前教育的一种趋势。助学课堂的提出正符合了这一趋势。"助学单"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运用自己的能力,将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为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够接受的知识。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晋江市小学生的特点,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助学单"的设计与应用做了介绍与分析,并就如何具体开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助学式"课堂是一种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对自身的角色合理定位、适度拿捏,在"进"与"退"之间适度转换,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又能把控课堂节奏,适时点拨,进而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大面积提高小学教育专科自考助学质量,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函授助学辅导网络。省教育学院全盘统筹、主持全省函授助学工作,各设区市教育(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实施函授助学工作,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落实助学工作。通过多年探索,各地结合实际,形成了市级学院中心模式、市县协同模式、县级学校中心模式等助学模式,在制度、师资、内容、形式、管理、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三级助学网络建设的有效经验,改变了自考“重考试轻教育之嫌”,真正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助学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课堂模式.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上"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一课时,采用以"预学单"为载体的助学课堂,课堂上见到了久违的汇报声、辩论声、掌声,学生不仅明白了怎么做,还通过举例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证明,参加助学者各门课程的及格率均高于未参加者,社会助学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提高自考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为了完善高教自考社会助学制度,建议加强对助学单位行政管理,确保社会助学指导思想正确;健全对助学单位经济管理,确保参加助学自考生的合法利益;完善助学单位内部的专业管理,确保社会助学的专业培养质量;建立对助学教师的培训制度,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组合作助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为将小组合作助学真正落实到位,教师需要优化问题设计,发挥主导地位。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助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网络共享课程组织管理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案。方法:选取某校选修《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的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助学管理现状。结果:课程助学人员配备不足,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结论:第一,应增加网络共享课程助教数量,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第二,构建网络共享课程"开课教师-教师助教-学生助学者"三位一体助学群组,实施全方位助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