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后的人气作家冯唐撰文否定了80后的青年作家代表韩寒的文学创作,认为韩寒不具备"文学的金线"。这两位作家在商业写作范畴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文字写作之外的影视剧传媒领域也颇有收益,是跨界成功的文人代表。对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冯唐的"文学金线"的内涵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2,(2):117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作者冯唐出版新星出版社时间2011年11月1日定价28.00元该如何评论冯唐?李银河在《序》中同样迷惑:"冯唐的文字如此出色是一个谜。他是怎样练就这样的文字的呢?我猜是他在古文上下过不小工夫。我不敢说他的古文功底比李零、李敖还好,但是肯定好过王小波和我。该好好学古文的年代,我们净搞革命了。"  相似文献   

3.
近日,作家余华、导演孟京辉与演员黄渤现身杭州西子湖畔,为话剧《活着》举行发布会。据悉,今年9月4日至9月9日,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话剧《活着》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也是该小说首次登上舞台。导演孟京辉坦言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他说:"面对《活着》,我现在还没有想好用什么样的形式把诗意的文字化到舞台上。现在我有三个想法:一是循规蹈矩的传统叙事;二是  相似文献   

4.
读书要趁早     
<正>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22岁她就写出了名动一个世纪的小说《倾城之恋》,曹禺19岁时写出了《雷雨》,朱天心17岁时写出了《击壤歌》,韩寒17岁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在最好的年纪,做最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是一群懂得抓住时光尾巴的聪明人。其实,读书也要趁早的。写出《活着活着就老了》、立誓"用文字打败时间"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生如逆旅     
正我向来尽量避免阅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字,不为别的,仅因这过于相近的时间与诸多天灾人祸的堆砌,致使我难以直视那个年代下几乎要触手可及的苦难。翻开《活着》仅是一个意外,但一口气将其读完,却是无法避免的必然。我在网上看过部分关于这本书的评价,不少人在看完《活着》后都会忍不住自问:为什么要活着?单从这本书来看,或许余华想对读者传述的便是"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不为家财万贯的优渥物质,不为死里逃生的天意造化,不  相似文献   

6.
作家冯唐新文见诸网络,备受网友赞赏。新文名为《我妈》。我跟媳妇一起读,大笑间或小笑无数。冯唐形容老妈,用到慓悍、大器、茂盛三词,新鲜,有劲儿,传神。  相似文献   

7.
印象莫言     
邱晓雨 《当代学生》2011,(24):28-29
我本来最爱在莫言的文字面前转悠,去反复触摸一个字一个词的质感,但是这一次完全没有时间。采访前做功课的时候,他文字中无数的细节扑面而来,从我夜以继日开着的心灵的窗户里涌进来,在我不大的脑子里快速集聚,几乎要把我的头炸开一个口子,再纷纷逃走,我也没有能力长留它们。一个作家采访完了,我的头就归另一个作家了,这个蓄水池不断地有新的文字流进来,分解成一种叫做"问题"的物质,等着作家们进我的录音间,端出来,和他们来来往往。  相似文献   

8.
梦想•生活     
一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拿起笔,写下心灵深处的文字,不知道为了啥,就是胡乱地书写,也算是倾泄吧,我觉得这是幸福。有时写着写着,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作家”,趴在桌上写的文字,就变成书上的铅字。我常常陶醉在这样的生活里,觉得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喜与忧。我梦想着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作家,写出自己,写出让人喜欢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跨界能手,冯唐的自媒体写作可谓观察70后作家的一个支点。基于肿胀而起的创作内驱力、精神内分泌式的文字繁殖,外加一点任情任性的才情,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冯唐青春叙事的写作范式。而与时俱进地玩转自媒体恰能让他肿胀的那喀索斯情结有效释放。只是当青春荷尔蒙的肿胀消失后,肿胀叙事能肿多久?文字能否在自媒体的信息繁殖中,走出自我重复的泥淖,建构叙事的历史景深?70后作家自我重复的叙事循环与自媒体写作自产自销的传播循环,是历史缺席后叙事失重的症候折射。作家叙事应如利刃,以个体的感觉经验与独到的美学修辞,锋利地切入时代的思想命脉,或表达深刻的内在分歧,或裸露隐匿的历史症候。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从教生涯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几次语文课程的改革,这让我深深懂得,语文教师不止是一种身份、一个职业,还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多年之后,多少公式、定理灰飞烟灭,可是语文还活着,文字还活着,语言还活着,精神还活着,随着岁月镌刻在每一张青春、美丽的脸上,使升学或去打工(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的学生都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师用广博的知识和智慧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1.
90后·20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70后一代说时间的口头禅;我的青春还没开始就已经老了。这是80后对时间的感叹;凌晨12点前很少会入睡。这是90后的时间节奏。无论哪一种修辞格式的语言,也无论哪一代人,时间是所有的青春都无法打败的敌人——我们都会在长大的路上一天一天地老去,而且很快,在你不知不觉间一切就已成为无奈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三部曲"中,作家冯唐以自己洒脱不羁的态度、大尺度的情节叙述,以及痞气的语言还原了记忆中的生活,并对某些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反叛与解构,这种大胆的突破是冯唐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小说家是以使用语言、使用文字为职业的人,而且小说家大概是很职业化地使用语言、使用文字的人。这和其他的作家还不一样——现在作家这个称呼过于泛滥,因为媒体多,所有能在媒体上写字、发表的就都是作家了——鉴于作家这种泛称,我就愿意将它细分一下,而且更愿意称自己为小说家。我也写过其它文体,但主要的写作活动仍是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不记得在哪一天,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这句话:写下,便是永恒。当第一眼看到时,便牢牢记住了,并在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触动。确实,无论是专家名师高屋建瓴的学术论著,还是普通平凡的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只要用文字写下来,那就会一直存在,对于这样的存在,我的理解,就是永恒。在很多次与同行、与徒弟的交流中,我反复引用过这句话,想以此激励大家对于写的热情。近几日,在读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刚好遇见》这本散文集,张老师说,写作,无非是用文字留下生命的断章。“我的文字,只是我活着、我思索的证明”,这是用另一种表达的方式,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方式,来揭示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骗局     
萧玉痴迷科幻小说,已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他经常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虽诉诸文字,却 从来没有发表过。 他尤其喜欢看一些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关 于时间旅行这个题材,一直是大多数科幻作家们所热 衷的。萧玉坚信总有一天人类会实现畅游过去和未来 的理想。 时间是2006年元月1日零时左右,萧玉结束了与 网友的聊天,在电脑上郑重地打了如下文字: 我将立志于实现人类跨越时间障碍这一伟大的目 标,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研制出一部可以畅游过去和 未来的时间机器,不论实现这一目标要等到哪年哪月, 我都要在第一次“回到过去”的实验中,回到2006年, 并在元月1日凌晨1点整敲响自己的家门,让未来的 我与现在的我见面。  相似文献   

16.
作家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上市以来,因译文怪诞、用词不雅引起诸多争论。许多读者认为冯唐的翻译鄙俗,直斥其是对经典的亵渎,而著名学者李银河则力挺冯唐的翻译,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译本。本文将对极具争议的几首诗歌进行评析,感受其翻译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扬州大学开文学讲座,系里的书记向同学们介绍我说:“这是王作家。”我的脸刹那间红了。我从来没有认同“作家”这一角色,如果说我笔下还能写出些打动人的文字。那也只是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家只能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副产品。每当有人这样称呼我,我就会想起一个人,我的小学老师——张金宝。  相似文献   

18.
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 ,在描绘了滕王阁四周景物的壮丽和宴会的盛况后 ,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两个典故 ,抒发了年时易往、功业难就的感慨 ,赢得千百年来读者的共鸣 ,典故中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确实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 ,但官职卑微 ,不受重用。到景帝时 ,略有升迁 ,但不久被免官闲居 ,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 ,听到人们盛赞冯唐 ,就召见了他 ,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 ,不能复为官 ,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  相似文献   

19.
那年高三     
人生中,时间的久远或短暂和记忆的模糊或清晰并不对应。有些事情过得再久,也仿佛就在昨天,譬如高三。十几年来,在郁闷心情下做的梦,多是高考,而且都是考不好。这就像是意识的病毒,在你无意识而且最真的时候发作。我和高考斗争到今天,我先把它打败又最终被打败。  相似文献   

20.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民国才女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作家在活着的时候成名是件坏事,我宁愿我的书在我死后才获得人们的认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