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早年学医养成的明察深思的精神,掌握的病理学、解剖学、药物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对他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题材选取,都有鲜明的影响。医生的眼光,使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民族劣根性的揭露更加深刻、犀利;信手拈来的医学知识,使他的作品更有战斗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文学创作,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象征主义运用等都大胆采用和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手法,奠定了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基石,是坚持“拿来主义”思想的光辉实践。  相似文献   

3.
4.
文艺创作路径的抉择问题是毛泽东与鲁迅文化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这个问题,集中探讨了毛泽东与鲁讯的理论论观点和基本看法,指出他们在文学的源泉、文学的普及和提高、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观念上存在着许多相似甚至是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与知识分子关系特别密切,本论述鲁迅具有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及其渊源,表现和深远意义,借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促进我国的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读鲁迅,是感动。他说:“忘记我”,可是我相信他的读者不会忘记他。读鲁迅,读出了孤独。仿佛有一个时代文化老人在如豆的昏黄灯光下,静静地踱着步,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我分明听见了他强烈地撕扯心脏的声音,他想让人们听见他的声音,可是他也知道自己并非“振臂一挥,应者云集”。他是孤独的,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9.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徐顽强 《天中学刊》2002,17(6):51-53
鲁迅早期生活的压抑感及其记忆,构成了其童年经验中最显著和最重要的内容。这种过于压抑的童年经验不仅仅影响了鲁迅特定的创作心态与作品中的情绪基调,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其小说创作的取材与立意以及深层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为出发点,通过新文学作家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新文学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以及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等三个问题的阐述,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外来文化的影响是新文学作家自觉追求的,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则是自然形成的。而且,随着文学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新文学作家的渐趋成熟,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对作家的创作和新文学的发展,日益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新学革命是以现代语体的建设为标志的。鲁迅在理论上批驳复古主义谬论,主张章大众化,借鉴适合的欧化法,展现了开拓与改革家的伟大风范。在实践上,鲁迅的小说是考察变革语体创作的最佳范式。鲁迅在运用白话体、分章节和段落、采用新式的标点符号等方面,显示了现代语体刻画事物、表情达意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总结20世纪文学创作传统的目的出发,对鲁迅的文学创作观进行了认真研究,围绕鲁迅对文学创作活动独特性在于其情感性的认识这一核心,具体分析了鲁迅有关文学创作真实性、方法特性、内容特性和技巧特性等方面的论述,从其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上揭示了鲁迅文学创作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翻译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过程中,鲁迅把翻译介绍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促进社会的改造及促进国民的革命觉醒,坚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学及创造民族新文学,努力促进思想革命、宣扬真理。鲁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特地为少年儿童翻译介绍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在培养青年翻译队伍上也竭虑殚精。  相似文献   

17.
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着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态中,人们通向婚姻的道路是“父母之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实质就是包办婚姻,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只能依父母意志,而男女双方的感情、个人的选择是不必考虑的。鲁迅、郭沫若恋爱婚姻的青年时代,中国正处于的晚清社会,人们仍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传统。在不具备现代婚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与郭沫若都与家庭包办的婚姻对象成婚。1906年,留学日本的25岁的鲁迅被“母命速归”一纸电文,诳其回到绍兴,奉母命与一个旧式的小脚女…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作家特殊人格力量的对象化。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童年时期的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童年时期的某些情绪、情感的体验,会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证明个体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整个人生定下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鲁迅是一代文学巨匠,在他的作品里,以犀利的笔法无情地抨击着社会的黑暗。与此同时,鲁迅的很多散文又反映出一种孩提时代的纯真生活,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童年时的某些体验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对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既分析和批判了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特点,又展示了在民族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翻译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过程中,鲁迅把翻译介绍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促进社会的改造及促进国民的革命觉醒,坚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学及创造民族新文学,努力促进思想革命、宣扬真理。鲁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特地为少年儿童翻译介绍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在培养青年翻译队伍上也竭虑殚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