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云琳 《文教资料》2008,(21):14-15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里的重要小说家之一,<跋涉>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刚出版就震撼了东北文坛.萧军<跋涉>中的六篇小说均取材于现实,作者善于发掘作品中人物的斗争精神,各篇小说的艺术表现不拘一格,构思独具匠心,显露了作者出色的才华.  相似文献   

2.
茨威格和阿来分别是犹太民族和藏民族的杰出代表,他们自身以及其作品自然的渗透出强烈的民族意识,由于作家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使其作品中表现出"流放"和"寻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在地域、种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流放,民族意识觉醒后的寻根,还是共同存在的表现各异的人道主义关怀,均是真正把握两者民族意识之间的共性和异性的咽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门岭大战》事件与人物的分析,指出《格萨尔》全文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侠义精神,此精神在诗中体现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是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中是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下是救扶弱济困之侠义精神。并以上侠为主线,中侠为辅线,下侠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构建重要的一面。侠义精神在很多层面更近于是儒家思想的补充和扩张,是诚、信、忠、勇、义等儒家思想在民众中从底层开始的实践和落实。侠义精神在中国民间,受到的更多的是儒家精神的影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从忠信、勇义、人格自由方向均有对侠义精神的体现。从《论语》的文本内容来分析《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门岭大战>事件与人物的分析,指出<格萨尔>全文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侠义精神,此精神在诗中体现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是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中是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下是救扶弱济困之侠义精神.并以上侠为主线,中侠为辅线,下侠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武侠小说是指描写凭藉武术行侠仗义的叙述学作品。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着重描写武术,二是要体现侠义精神。所谓侠义精神就是维护社会正义,所以侠士们往往是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英雄。如果凭借武术去破坏社会正义,那就是“盗”而不是“侠”了。  相似文献   

7.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中两国不可或缺的民族主义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强调民族意识的唤醒。本文选取两位作家的部分经典作品,从亨利·劳森的正面描写手法和鲁迅的反面描述方式表达民族意识出发,从时代背景、社会描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二者在民族意识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侠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兴起就一直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观念和认知态度。随着封建王朝进入鼎盛期,侠义思想和侠文学的发展也在唐代步入高潮。众多文人士子在诗文中歌咏"侠",甚至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侠义形象的小说。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传世的1400多首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侠"的作品,但诗人长期被认定"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其对侠义精神的认识往往被人忽视。以杜诗为研究基点,试对杜诗中所反映的侠义精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歌咏侠义精神和侠客风采是李白诗篇中的重要一类,这类作品反映了李白个人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气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文学写作上,不光当时具有深远影响,在今天同样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是在现代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侠义精神是小说的核心,主人公的侠义行为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心理学视域下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主人公的侠义行为,探讨侠义行为的实质、影响因素,发生发展和后果,以及侠义行为对我们现实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纪君祥《赵氏孤儿》中表现出强烈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与《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故事相比有了变化和发展,看似强化的背后实则是作者时代使命感的驱动而使侠义精神融入超越个人恩怨的忠义观念,使之更为崇高和纯粹,由宋入元所产生民族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宋代理学影响的文化背景是侠义精神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豪爽乐观、倔强好斗和仁爱深情在萧军身上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萧军的人格面貌。为行文的方便和论述的条理性我们将萧军的性格气质分割为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它们对萧军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萧军1978年夏天,我去找萧军约稿,黄沫同去。萧军住在后海那边,房子破旧。这位赫赫有名的文坛强者,在人世间默默无闻已有几十年之久了。我相信他是经得住久久深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他虎背熊腰、面孔红润、目光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尚侠。作为一个作家,他研究侠文化,创作表现侠义精神的作品,而且他敢爱敢恨,爱憎鲜明;爱国忧民,勇于担当;抗争到底,从不妥协;孤身苦战,无所畏惧,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侠义精神。研究鲁迅这种精神,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鲁迅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相当丰富,它与法治并非水火不相容,如侠义精神中的见义勇为、重诺守信等品质在今天的法治语境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法治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良方,有必要从传统文化如侠义精神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以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徐敏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创作主体中心论李健吾在评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时说,在许多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都“可以清清楚楚发见作者的两种人格:一个是不由自主的政治家,一个是不由自主的字句画家。他们不能合作,...  相似文献   

19.
侠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古代侠士虽然往往特立独行,居无定所却心存大义,兼爱天下,他们的侠行义举让后人尊敬与赞叹,本文通过论述侠义精神的特点,进一步剖析了古代侠义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描写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作品。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作品在艺术上不乏粗糙之处,但是鲁迅先生还是对作品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作者本身政治上的原因,人们对这部作品关注、研究得不够,没能给予它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重读这部作品,重新回味鲁迅先生那掷地有声的评语,自然会对作品产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