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帝王文学家魏武帝曹探和魏文帝曹丕的批评,涉及到他们作为政治家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对于魏武帝、魏文帝的文学成就,与沈约、钟嵘等批评家相较,刘勰有所偏爱,这同他儒家思想主导下取道帝王而实现自己"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理想,有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历史的自觉认识,在这种自觉认识上,对过去作家群和众多的作品在文学史的流变中加以比较研究,给予他们各种不同的与之相适合的位置。这就是所谓对文学史的考察。与以魏建安时期作为自己文学理念时代的刘勰与钟嵘不同的是,沈约以西晋太康时期为自己诗史理想时代。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论述了东晋以降至刘宋时期的诗史论,给刘勰、钟嵘、裴子野、萧子显的诗史论以决定性的影响。可见,沈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始确立文学史的自觉,其意义十分深远。在西晋太康时期,即潘岳、陆机等文学的辞采和音调中,发现了与至今还保留古风的建安文学不同的特点,揭开了六朝新的一幕。  相似文献   

3.
钟嵘仿效刘勰,以《诗品》向沈约求誉,遭拒绝。原因与钟嵘反对声律有关,但主要是沈约已进入晚年,和梁武帝矛盾激化,处在抑郁心态下的沈约无心读《诗品》。《诗品》对沈约及作品的评价是公允的,并非报私憾。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乐府》是研究"乐府"的开山之作,行文凸显其补救时弊,追求雅正之声的主张。但与《明诗》作比,刘勰的评价体系前后似乎并非一致。本文将通过论述刘勰对乐府与徒诗的区分,探寻其文学主张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齐梁批评家肯定嵇、阮诗,但又对正始诗风评价不高,如钟嵘认为正始诗风“陵迟衰微”,刘勰认为“浮浅”、“轻澹”,萧子显、沈约论及魏晋南朝文学流变时唯独不提及正始诗风。对嵇阮诗和正始诗风分别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齐梁批评家的共识,文章并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当时的文坛巨匠沈约有关.史传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为报"宿憾",钟嵘撰写<诗品>品五言诗,把沈约放在"中品".文章解析这段公案,论述钟嵘与沈约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公巨卿与位末名卑、长期沉沦下僚者的关系,一个文坛领袖与一个文学评论家的关系,更是两个理论巨人的关系.通过对钟嵘与沈约关系的研究,可以清理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发展到齐梁这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观念变化和渗透在观念变化中的个人因素;可以发现感情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感情、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是如何胶着纠缠在一起,并且共同推动文学和文学批评发展前进的.  相似文献   

7.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音乐美学观谢宗昆,王宜海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刘勰,以一部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巨著《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辉煌地位。刘勰在睿智地批评文学现象,雄辩地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时,也提出了一些音乐美学观点。挖掘整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  相似文献   

10.
在谶纬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从“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出发,将谶纬与经典区分开来,其目的是给后世文学正本清源;同时他又自觉地认识到谶纬的文学价值,提出“酌乎纬”的主张。其“正纬”,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而且是用文学理论家所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进行的,明显地高于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