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中国古代诗词蕴涵着广阔而深厚的美学意义,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三方面的悲剧心态:不自由;壮志难酬;相思之苦、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悲剧没有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根源在于传统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反悲剧意识;儒、道、佛及天命观等共同铸造了这种意识,不断冲淡着悲剧意识.中国古代悲剧诞生于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交接面,是这两种意识由对立走向调和统一所形成的文化内隐模式的外显形态,因而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女子诗词是古代女性表达心情、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因此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对历代女子诗词进行审视分析是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永生 《中学文科》2006,(11):81-82
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情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有人对这点持否定态度,认为表现封建士大夫们纯个人的思想情绪,这是不恰当的。无论在太平盛世或国难当头,统治阶级中总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他们在政治上的积极代表人物,经常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革新精神,反映在诗词中就是一种“匡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是一种奋其智能、建功立业、许身报国的豪迈气概,这实际上又是华夏民族的创业维艰、奋发有为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时,这些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政治抱负又主要表现为要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爱国思想。这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应该肯定的。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使得诗人们痛苦悲愤——既有壮志难酬的怨愤,又有忧国忧民的愁苦。这些感情发而为诗,就具有动人心旌的悲剧美,打动过世世代代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并激励他们为实现理想而顽强拼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悲情表达是我国古代文人作品--特别是文人诗词--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文学现象,从古代文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及这种生命意识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考察.认为,悲情表达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除了别的因素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及这种意识所引起的个体要求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的难以解决,是古代文人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8.
“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现实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儒家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的逐渐丧失使得近代悲剧意识有了不同于古代悲剧意识的新特点,即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切的痛苦体验、积极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意识在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萍 《文教资料》2008,(3):11-12
本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归纳出总结概括型、针贬时弊型、其它等三类谐趣诗词,这一类诗词能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知识和乐趣,这就是谐趣诗的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古代诗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根据诗歌的独特性,再结合教学实际,可以有效地指导诗歌鉴赏教学,更好地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从音、词和句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先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注定”遭遇灾难、曲折、失败和痛苦,同时他们为生存而进行挣扎、拼搏、奋斗,使中国神话具有了浓烈的悲剧意识。多样的神话悲剧积淀在民族群体意识的深层,转变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中国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观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具有强烈的悲剧特征,展示催人奋进的悲壮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悲剧情怀是原始神话的主色调。中国原始的悲剧神话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悲剧和人与社会的悲剧;悲剧神话大都体现出伦理道德特征,不屈不挠的意志、前仆后继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悲剧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品味欣赏文言诗词,从语言和修辞、意境和意象、音韵和格律、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欣赏,来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悲情政治是政治的基本形态和最高追求。悲情政治以对立为基本元素,以生存价值为动力,以独立意志为基石,以乐观主义为本质要求。毛泽东极具悲剧精神的诗词创作,艺术地再现了悲情政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意象派和中国诗关系密切,二者有同有异。一方面,在文学理论上,二者的主张具有近似性,表现出文学创作形象思维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中,此派诗人在创作中,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较大的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学因素与审美教育,分析了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过程中,对学生培养审美素质,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二、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三、追求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后认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