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项目是实施电大继续教育的载体,没有项目电大继续教育就失去生命。本文通过项目开发和管理的论述,提出只有不断开发新项目,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促进电大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项目是实施继续教育的载体,成功的项目运作,是电大继续教育做强做大的关键。电大继续教育项目,从来源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引进项目;2、移植项目;3、委托项目;4、开发项目。项目拓展则主要包括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两个方面。电大继续教育项目开发和拓展的目标是打造精品项目。健全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和过硬的继续教育队伍是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打造电大继续教育精品项目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电大系统继续教育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指出了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并结合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对电大今后的继续教育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提出了教师非学历培训可以作为中央电大牵头、地方电大实施、形成长期稳定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此开创电大继续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电大系统继续教育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指出了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并结合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对电大今后的继续教育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提出了教师非学历培训可以作为中央电大牵头、地方电大实施、形成长期稳定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此开创电大继续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电大创建25年以来有效的工作准绳。探讨电大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的时候,更要强调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保证问题,因为继续教育不是属于计划的范畴(本文所指的继续教育为非学历的各类培训),它是按社会及市场需求定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教育的发展会从无序的状态逐步走向有序,市场经济调节的规则是优胜劣汰,在继续教育的市场竞争中也当如此,谁能为社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和教育资源,谁将赢得市场,取得信誉并将持续发展。本人将从项目论证与决策工作过程出发探讨继续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在电大的继续…  相似文献   

6.
基层电大是开放大学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力军.从基层电大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意义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项目运作市场化、管理专业化;预设多种方案,减少专业约束;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加强教师培训,树立服务意识等四个方面对基层电大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出了建议,为基层电大有效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远程继续教育: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是我国多快好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加快发展电大模式的远程继续教育,就必须更新继续教育理念;深入开展试点项目,实行更加开放的远程教育,加大能力培养的力度;实行电大教育资源与其他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远程继续教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国际上的继续教育近年来已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的事业,逐步形成国家立法、企业资助、院校参与、社团支持的综台发展趋势.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更要强调全球观念、合作意识.为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我们也要树立参与全球合作、全球竞争的观念.我国的继续教育现状是:特别需要政府给予重视,特别需要行政管理领导的支持与群众组织的推动相结合.依据此特点,作为远距离教育的开放大学,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在10年的继续教育发展进程中,正在更多地注重联台与协作的办学方式,以促使电大的继续教育迅速发展.所谓联合与协作,即在电大系统外部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大型企业集团密切台作,共同开发并组织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规模较大的继续教育项目.作为赋有远程教育优势的广播电视大学,在电大系统内部应提倡团体的协作精神,在外部要逐步建立起有机的协作关系.在继续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不论是外部的合作还是电大系统内的协作,都需要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9.
浅析电大继续教育项目的决策孙美春运用远距离教育的方式举办大规模的培训是电大开展继续教育的特点,倘若一个培训项目没有足够的人员参加学习或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这个项目就可能失败。因此,电大继续教育的立项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工作,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个科学的预测和...  相似文献   

10.
要从理论上、观念上解决电大继续教育的产业地位问题。许多电大的成功经验证明,走产业经营的道路,是电大继续教育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必然选择。在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两个效益”的相互关系,自觉地遵循价值规律。自觉地、系统地运用市场经济理论与技巧,指导电大继续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江苏省着力从“学校制度”和“招生政策”层面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结构的限制,实现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合理延伸”和“有机衔接”,使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制度性突破,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内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双线制”,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横向等值”、“纵向贯通”、“多向转换”.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法治"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道德对实施法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以德治国”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在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实施“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既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理论体系构架的,那么刘勰的神怪观也是在中国古代巫卜文化的流风余韵——儒家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认终极意义的神的存在,但同时又反对在现实中过多训说、在文章写作中过多描写神以及人神之间的动作、行为。反映在其比兴观中,他表面上赞扬《离骚》中的比兴之义,但事实上这是不合于他的以现实生活中常见、实有的物象来运用比兴手法的比兴观的。  相似文献   

20.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