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林干认为是经秦直道北上的。近年来,山西地区的部分学者认为昭君出塞所走路线为途经山西地区的通塞中路。从历史资料来看,秦直道仍然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因为这条道路最便捷、最安全;呼韩邪单于在迎娶昭君之前,就沿着这条道路往返于汉朝与匈奴之间。秦汉时期,秦直道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秦皇、汉武都曾走过这条路线。在昭君出塞之时,秦直道的通行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昭君出塞自然不会选择其他路线。昭君出塞没有经过秦直道的理由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2.
岑参先后两次出塞到陇右地区,期间在凉州停留半年多时间,创作了《登凉州尹台辛》等9首诗歌。其诗既不同于首次出塞时的困顿、乡思之作,叉不同于二次出塞时的写景作品,体现出“辞意清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前出塞》 这首诗歌选自《杜少陵集》。《出塞》是汉代歌曲的名称,是歌唱边塞战争生活的军歌。诗人借这一旧歌题,前后写了14首诗,先作9首,题为《前出塞》,后作5首,题为《后出塞》。本诗是《前出塞》中的第6首,它借戍边战士的口吻,表明了对战争的看法,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4.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5.
《前出塞》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组边塞诗。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年间用兵吐蕃之时。诗人先写过《出塞》诗九首,后又写了《出塞》诗五首,因此加"前"、"后"以便把它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由于特殊的地理与历史条件,边疆地区自古就呈现出了与中原汉族聚居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特点。钱良择的《出塞纪略》是其于清康熙年间出塞之作,记录了其经蒙古诸部,越喀噜入喀尔喀境内,又因战乱而返其间百余日之事。本文将试图以《出塞纪略》为切入点,浅述清代北部边疆风貌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反过来,昭君出塞又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许多大家如郭沫若、翦伯赞、费孝通等人有深入的研究。我们重点考察王昭君及出塞和亲的美术作品:最早有汉毛延寿及历代画家画昭君的作品,可惜未见作品留存。之后,画作无数,自宋、金、明、清、近现代及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昭君出塞还大量留存民间线刻书籍插图、年画及民间工艺品中,是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9.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条道路就有可能是昭君出塞的线路;二是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曾处于分裂状态,匈奴分裂和一统的历史时期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三是《汉书》中对朝贺西汉的匈奴右皋林王东渡黄河返回匈奴的这一记载,确认为汉匈官方交往线路的重要节点;四是《汉书》关于奉车都尉班伯到定襄护卫昭君夫婿复株絫单于入境的记载,作为推论的重要线索。五是根据昭君于正月出塞的时间背景,认为东渡黄河的线路海拔较低,相对温暖,可以避开春寒料峭的气候。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孩子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中间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走进诗歌《出塞》。(板书:出塞)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的婚姻状况也在不断变迁。在婚姻制度方面,已由一夫多妻制变为一夫一妻制,由收继婚制、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变为自由婚姻;在婚姻观念方面,由早婚向晚婚变迁,逃婚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婚姻自主程度大大增强;在婚姻习俗方面,结婚程序由繁变简,嫁妆增添了现代物品,结婚仪式也有了变化,婚礼歌曲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送礼方面出现了互相攀比的风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两性关系变迁的汉字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杂婚制、群婚制、对偶婚制、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变迁.在对偶婚制向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过渡中,掠夺婚和买卖婚相继出现,而群婚制末期出现的媵婚习俗也为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几千年漫长的婚姻制度变迁中,男女两性关系也从以女性为核心和主导逐渐演变为以男性独尊.这种婚姻制度和两性关系的变迁,在对汉字的文化考察中得以清晰地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15.
论无效婚姻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慧莉 《梧州学院学报》2007,17(4):47-49,54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填补了以往婚姻法律规范中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空白.与无效婚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是保证结婚的各种条件和程序付诸实施的必要手段,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大多将无效婚姻制度作为婚姻成立制度的一部分加以明确规定.我国现存无效婚姻制度虽然对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起到很重要的补充作用,但仍然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该文就无效婚姻制度的现行规定以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境内的婚俗出现了新的动向:婚礼仪式由繁趋简,婚姻当事人的自主观念增强,婚姻当事人的年龄有所提高,婚俗中的迷信色彩淡化。这一时期,河南的婚俗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式婚礼发展不平衡,新旧婚俗并存,新式婚俗依然存在严重弊病,新式婚俗提倡晚婚。  相似文献   

17.
湘西苗族婚俗众多,包括婚恋教育、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气脸、合事歌、农事歌、排家饭、婚恋习惯法等重要内容。这些婚俗蕴含优秀的婚恋文化,对构建和谐婚姻家庭具有以下重要功能:培养为人处世技能,搭建幸福婚姻家庭平台;务实感情基础,奠定和谐婚姻家庭基石;倡导“和合”文化,树立和谐婚姻家庭观;崇尚勤劳互助美德,巩固婚姻家庭基础;约束族人言行,维系婚姻家庭稳定。  相似文献   

18.
无效婚姻制度是修改后的婚姻法中新增设的一项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填补了婚姻立法的一项空白,其作为保障合法婚姻的有效手段,是婚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婚姻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婚姻法中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规定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与内地相比,在结婚概念、婚约制度、婚姻形式、结婚要件、婚姻登记等方面港澳的规定都各具特色。澳门规定了婚约制度,认可事实婚姻;港澳均规定已满16周岁又不足成年年龄的人可在一定条件下缔结婚姻,并在结婚登记中设立了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香港建立了拟结婚制度、临终婚姻制度;澳门则具有从临时批示到最终批示的婚姻登记程序以及紧急结婚制度。这些规定对内地婚姻法的完善均有较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代汪古马氏家族源自西域,在未进入汉地之前,基本上与非汉族人联姻,具有较强的族群认同感和种族联姻特征。入元后,随着该家族逐渐深入汉地,其通婚由种族婚姻向政治门第婚姻不断转变;且大多与与自身身份地位接近的中低级官僚联姻。另外,马氏家族还十分注重选取与自己同样倾向汉文化且具有较高汉化儒学水平的家族和个人为联姻对象,这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该家族逐渐汉化和儒化的历史进程。另外,随着家族居地的变迁,马氏的通婚还表现出一定的地缘性及情感和交谊因素的成分,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中低级官僚家族通婚状况的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