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补充、厘正陆文的两点不足;其一,沈起凤家世及其影响,他生活在苏州这个较为富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而且出身仕宦之家,思想没有脱离儒家的轨道,他揭露盛世幌子下的真面目,是基于一个正直而有眼光官吏的道德责任感;其二,沈起凤九岁以前经历,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谐铎》能以轻松的面目示人,有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关于阮籍生平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订下列二事 :一、阮籍在甘露二年 (2 57)离开从事中郎一职求为步兵校尉 ,是因为这一职务级别较高而没有多少实际事务 ,可以大喝其酒 ,而未便明言的原因则在避开此时已到司马昭手下任从事中郎的钟会其人 ;二、阮籍的《为郑冲劝晋王笺》作于甘露三年 (2 58) ,旧说作于景元四年(2 63) ,不确  相似文献   

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88年第5期发表了饶怀民同志的《论两湖志士在确立孙中山领袖地位中的作用》一文。该文读后,颇受启发。但我认为饶文中有两个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饶文说,秦力山“介绍过章太炎、张继等人与孙中山定交”。我认为,章太炎与孙中山定交并不是秦力山介绍的。 据《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902年在日本横滨章太炎和孙中山“始定交”。但在1899年,章就认识孙,地点也是横滨。《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899年)五月,  相似文献   

4.
两点质疑     
一、关于“渗透压”。现行高中生物课本1984年5月第4次印刷版本34页这样说:在渗透作用的时候,水分子通过选择透过性膜进入细胞的压力,叫渗透压”。而1983年版本则这样说:“在渗透作用的时候,阻止水分子通过选择透过性膜进入细胞的压力,叫渗透压”。两者含义刚好相反,学生据此  相似文献   

5.
《普通逻辑》是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院校的同志集体编写,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教材。教材在选言判断一节中论述关于“选言肢是否穷尽的问题”时这样写道:“一个选言判断,只有选言肢穷尽,它才可能是真的,但是,一个真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不一定是穷尽的。因为只要一个选言判断满足了‘至少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这个条件,它就可以是真的。例如:  相似文献   

6.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后,有这样一道关于逻辑知识的练习题: 指出下列各组里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什么区别。1.文化新文化中国新文化现阶段的新中国文化2.没有解决没有明确地解决没有彻底地解  相似文献   

7.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九周年纪念日。鲁迅原名周树人。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的东昌坊口。当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在北京做翰林学士,替他起个名字叫樟寿,字豫山。后又改号豫才,名树人。他六岁时入私熟读书,十三岁时,祖父因故被捕入杭州的监狱,接着父亲生了重病,拖延了三年多就死掉了。因此鲁迅的家庭在经济上就陷于困顿的状态。十八岁时他离家到南京,考入不要学费的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一九○一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第二年考上官费到日本留学。他到了东京先进了两年预备学校,起初他志愿学医,以为新的医学可以拯救旧的中国。所以毕业后他  相似文献   

8.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一篇题为《抓住文章思路,组织阅读教学》的文章①,对小学语文教学有较大影响。该文(以下简称《抓思路》)对如何抓住文章思路,改革小学阅读教学作了较系统的阐述,总结了不少宝贵经验,使我们受益不浅,但对文章中的两点提法有不同认识,想提出来讨论,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抓思路》一文提出:“文章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法则组织起来的,文章的思路,也就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七言律诗即近体诗的精华,是诗歌这一体裁中最精美的文体式样,而七律这一形式的集大成者,则是杜甫.在他生涯的前半期,主要致力于五言古诗的创作.而自离开长安开始流浪飘泊生活以后,诗歌创作中心则转向七律.其原因,恐怕与杜甫自身诗歌创作意识的变化或所面向读者方向的变化有关.也就是说,华州时代以前的社甫,毕竟作为唐朝官僚的一员或者是作为应该成为其中一员的士人,其诗歌创作基本上是以执政要员为其读者对象.而在现实中出仕为唐王朝左拾遗的杜甫,深深体味到自身诚实的品格与作为官僚的保身术之间水火不容的矛盾,在远离长安向秦州转移,成为离群的独自一人之后依然对大唐王朝怀有赤子之心.秦州时代以后以七律为主的所谓借题(以第一句开头语为篇题)之作急剧增多大量存在,则意味着其创作所面向的读者不再特别限定.以成都为活动中心时代、所作的社会交往诗及其后所作七律往往是杜甫后期“自己生活的写照”或者说具有“托于百代之后”的气概.  相似文献   

11.
李金华 《学语文》2003,(4):17-1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两处疑问,现提出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读王东来同志《〈林黛玉进贾府〉的两点质疑》一文(载《中学语文》八四年第11期),同意“鹦哥便是紫鹃”的论断;但也有不同的两点看法,提出来与王东来同志商榷。一、对课文中“王嬤嬤又极老”一节,东来同志引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的意见认为:“一个极老的王嬤嬤怎么能有乳做黛玉的奶娘呢了”并由此建议改“王嬷嬤又极老”力“王嬤嬤又有病”。笔者断然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学报》第41期(82.1.7.)上刊登了一则名人轶事,题目叫“鲁迅理发”。这则轶事的情节与清代吴下独逸窝退士所编《笑笑录》中的一则笑话何等相似乃尔(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笑话集》528页),原文如下: 有人剃头于铺,其人剃发极草率,既毕,特倍与之钱而行。异日,复往,其人竭力为之剃发,加倍工夫,事事周到。既已,乃少给其资。其人不服,曰:“前次剃头草率,尚蒙厚赐,此番格外用心,何可如此?”此人谓曰:“今日之资,前已给过,今日所给,乃前次之  相似文献   

14.
程晋芳是清乾隆时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他诗文蜚声海内,博通经史,著述斐然;他学识渊博,嗜书若渴,藏书颇丰;他性好施予,善于奖掖后进,交游遍天下;他好学不倦,治学严谨,与修《四库全书》,毫发无疵。然而各种文献对其生平的相关记载要么前后抵牾,要么错误百出,值得细心辨正。  相似文献   

15.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和教育家,但学术界关于其生平的记叙多有舛误之处。首先,吴氏并非乙丑科(1865年)第八名进士,事实上是第一百零四名;其次,其入曾国藩幕府的确切时间应为1866年5月;再次,吴汝纶最终应允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不是出于管学大臣张百熙的跪请,而是由于当时清廷谕旨已下,形势所逼,不可再辞;最后,其晚年回乡创办的是桐城学堂而非桐城中学。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教学中笔者对第二三册教材中有两点困惑之处首先关于第二册四单元︽小小说两篇︾课后练习三原题是三下列语句中的﹃的﹄字哪些不能去掉哪些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原意编者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助词﹃的﹄的正确掌握然...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对我国国内的哲学教科书“时空观”部分关于“什么是空间”和“什么叫空间的无限性”两个问题提出了异议。 关于什么是空间的问题,国内编写的哲学教科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空间就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笔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这一通行的空间定义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笔者的理由有两点。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可见,新的课程理念把“问题情境”作为知识产生的源头,把展示“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何谓“问题情境”?如何构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9.
现对《化学教学》2 0 0 1年 7期刊文中两则问题提出我们的见解 ,与原文作者探讨并供同行参考。例一、原题见p .3试题三。此题存在多处错误 ,是无法解答的错题。(1 )气球性质难确定。按题述好象是固定容积为 1 5 0L的刚性硬球 ,这样气球能在空气浮力作用下上升 ,能按匀加速运动规律计算气球前 1 0s上升高度。但如果是刚性球则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根本不会返回地面 ,也就无法计算返回地面所需时间。因此不是刚性硬球 ,但也不能是通常情况下自由伸缩的软球。一则H2 S和SO2 的密度均大于空气密度 ,充入气球后根本不会上升。二则气体共 3m…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鲁迅的早期文言论文以及“五四”前后创作的杂文、小说的研究,揭示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特异性: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又对启蒙运动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表示质疑,对启蒙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疏离。鲁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原因是:他在加入新文化群体之前,就开始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结构的顽固性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启蒙运动的乌托邦色彩和启蒙群体的分化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