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东方现代“流散文学”是20世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东方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和艰难选择的一个侧面。东方现代“流散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古代“流散文学”的特点: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古代;不再对异质文化充满新奇感和紧张感。将索因卡当作“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代表,已是学界的共识,但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谱系中来考察索因卡,我们认为他是现代非洲典型的流散作家,既有穿梭于本土与西方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受,也有非洲作家“本土流散”的深刻体悟,更有创作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不同于一般流散作家具有的身份困惑和焦虑,索因卡更多地认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进步与自由,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视角能更好地揭示索因卡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链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宿、在东西方文化对立中进行文化思索,在异国主流文化中确立文化归属这3个层面上完成文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文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流散文学(Diasporie Literature)作为对“流散”(Diaspora)现象的历史文化内蕴进行诗性表征的文学样式,滥觞于希伯莱圣经正典和次典(Apocrypha),近代犹太文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流散文学。“流散”虽然最初指犹太人散居世界的历史事实,但并非为犹太人所独有。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流散已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流散族裔运用居住国的语言,书写在异质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境遇和文化困惑,从而涌现了大量流散文学作品和流散作家。“20世纪那些伟大的英国作家,他们几乎都是跨越了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两张机票》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短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吴精妹对母国(中国)文化化由疏离走向认同的复杂过程。本文旨在探讨背景描写对主人公心路成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卫东丽 《文教资料》2008,(28):225-226
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主要分析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和"他者"与"自我"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作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又展示了一种普遍人性,这种文化超越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在殖民氛围浓厚的上海、香港成长起来的作家,大量异国形象的介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发现她塑造异国形象时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试着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中国.异国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异国文化的语言符码,更重要的是成了作者时自我本土文化反视的符码...  相似文献   

12.
莱辛在非洲的流散经历深刻影响了其创作。她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塑造了流散的三区女王爱丽;讲述了她婚后移居四区遭遇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描述了她面临的文化疏离与身份认同。爱丽的文化疏离是双重的,既因地域上远离三区而与母体文化生疏,又因难以融入四区而与异域文化疏远。双重文化疏离造成爱丽身份认同困境与孤独焦虑。这也是莱辛自身流散的写照,折射了当代全球化社会中流散者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爱尔兰流散文学不断拷问、修正和改变着跨民族与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出强烈的除旧布新意识。爱尔兰流散叙事逐渐跳出陈旧的民族主义话语和受害者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加诚恳和个人化的态度面对创痛的移民史及其在当下的延续。从当代爱尔兰跨国流散叙事的新趋向出发,论析当代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布鲁克林》中反怀旧创作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把握作家对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社会文化症候的诊断,进而探究后民族时代流散作家以双向思维重新定义爱尔兰性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代我国海外移民作家的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其中女性人物的分析,从对母国文化的反思、改变和融合三个层面,揭示了作家们的“中国意识”。女性形象的隐喻,揭示了传统之桎梏,引入异质文化作为审视传统藩篱的策略,并表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移民作家的思考对于今日中国文化的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认同何种文化,对于美国华人来讲是自我身份界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中美文化的界定,探讨美国华裔作家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典型的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张家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过程.张家人初到美国时,对美国文化极度鄙夷和排斥,坚决固守传统文化身份,后来逐渐接受并认同异邦文化,但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认同使得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通过反思,他们意识到化解认同危机的办法既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完全背弃,亦不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接受,而是汲取中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流散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园与人的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流散者常会超越时空的界限表达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旧之情,却多选择久居异域而不归。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通过两代居美华人对家园的不同认知和思考,居美华人如何在边缘生存体验中重新思索族群的文化定位,并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文化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交流的障碍和文化误读,这使得文化翻译极具价值。通过文化翻译,彼此迥然有异的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流散作家,以越界生活的便利,通过写作进行着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