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介绍了在高中新教材教学中,努力挖掘教育素材,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体会。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五爱”教育是师范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师范院校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必须在工作实战中坚持正确的原则.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建设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是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路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全方位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能力、全面深入教书育人的核心能力以及全领域研究创新知识的卓越能力。福建师范大学以“五爱四能三融通”为着力点,探索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专业教育教学、建构课程卓越品质,产出一批卓有成效且可供推广应用的高品质成果,拓宽了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5.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中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基于“三全育人”思想加快建设中职课程思政模式,能够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中职院校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故主要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价值,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指导,论述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不仅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也为具体学科的教学和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法理学”结合实践案例探讨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等,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育人目标。基于此,依托“互联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结合专业特色,推进“法理学”课程育人模式的改进,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  相似文献   

7.
广东海洋大学构建了"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三养成"措施。文章是在学校培养"三能"人才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强化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作用,构建"三养成"的内、外部环境,实施全程教育、全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介绍了“211”科研育人模式构建背景,然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边疆高校“211”科研育人模式构建路径,接着分析了“三全育人”视域下边疆高校“211”科研育人模式实施成效,最后论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边疆高校“211”科研育人模式构建反思。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于学科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方法与重要思路,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践行"三全育人"进行思考,对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它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也是推进脱贫攻坚、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三全育人”理念紧扣“谁来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撑。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构建“三全育人”资助模式,有利于增强新时代资助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1.
连晓荷 《教师》2023,(11):12-14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存在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未实现全程育人、未拓展育人空间等问题。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作者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课程为载体,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3W”育人体系的构建,以期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梳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中的"需求点""痛点""难点",从实行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视角,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5P"模式,并在各类项目中检验运行效果,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工作成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文化建设入手,找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切的本土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助力新时代和谐文明校园的发展。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吴航中心小学从自身“地利”和“人和”出发,挖掘本地区文化特色,通过“课题引领”“课堂融入”“实践养成”等方式,逐步完善、构建“雅美”课程体系,引领全校师生树“雅”立“美”。  相似文献   

14.
当前,民办高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课程思政育人认识不够、教师育德能力不强、思政工作贯穿专业课路径缺失等一些问题。此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学习认识、顶层设计、组织机制、实施载体、队伍融合、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构建民办高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机制建设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教育的教学"现象。推进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遵循与发展方向。新时代让专业教育守好立德树人的阵地、种好责任田,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题中之义。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优化思政育人的时间、空间,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重构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相支撑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系统改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环境资源法”课程特色,以“一个核心、两个立足点、三个目标、四个融合”为原则,以“学透专业知识、深思价值内蕴、践行职业拓展、融悟德法兼修”为人才培养目标传导路径,构建“学思践悟”课程思政模式,并在实践中基于学情分析,形成有效学习机制,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实现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基于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构建“学思践悟”课程思政多元主体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和调整该模式,持续优化推广,提升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7.
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依托全国及河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创建实践,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以“有机化学”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抓住关键主体、创新“红蓝融合”教学法和构建保障机制等方式,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支部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张伟 《现代教育》2014,(4):59-60
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将"家"文化作为育人特色,将学校营造成为学生喜爱的"温馨之家""快乐之家""文明之家"和"健康之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就呈现出教育优先、就业优先的发展趋势,完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最终达到“知识—技能”“工作—成果”一体化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找到支撑幼儿园发展的基石——文化,以文化为导向,办有文化的幼儿园,把幼儿园各项工作统一到文化的根基上,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园探索出以五爱文化为引领的幼儿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