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氛围感”已然是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之一。热词之“热”,反映了一个时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氛围感”,使用者们达成了基本概念上的共识:“氛围感”是指外在环境的气氛和情调造成的一种特殊心理感受。关注“氛围感”本质上是对自我感受和体验的重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设若我们能经常从外界探寻到让自己愉悦舒适的氛围,那么生活、学习中也会拥有一份好心情。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社交媒体上又刮起了名为“氛围感”的风,从一个人的穿着搭配、拍照滤镜到书桌上书籍的摆放、灯光的颜色等,都要求营造出“氛围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肯定“氛围感”给人带来的持久动力,有痛斥“氛围感”是消费主义下的“伪精致”。我想,随着“氛围感”的影响扩大,我们应该正视“氛围感”的内涵,认识到“氛围感”是一种刚性需求。  相似文献   

3.
<正>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氛围感”是一种审美需求,凸显的是生活韵味,它的本意不是粉饰懒惰,只是让我们看到:生活是一个名词,需要生动的点缀。  相似文献   

4.
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幼儿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安全感让孩子见了老师不紧张,敢于提问;自由感让孩子敢于谈自己的想法,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有人曾问我:“我们有必要对孩子这样宽松吗?”我想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幼儿期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呢?是会背大量的英语单词、会打电脑、会弹技巧很高的曲子呢?还是给孩子一种智慧,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究的兴趣,一种感  相似文献   

5.
<正>春节期间,各地都会有年集、庙会等迎春活动,拍摄时可巧妙应用摄影“语言”来展现当地的风俗民情、人文情怀,以及喜庆热烈、祥和美好的节日氛围。用环境突出氛围感拍摄迎春活动要突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拍摄时可通过“点、线、面”分离或相结合的方法。创作中既可以选择较高的拍摄位置,通过全景俯拍展现集会的全貌,又可以局部特征表现活动的特色,如拍摄节日里布置的牌坊、门楼,要与热闹的人群相呼应,来渲染浓郁的节日气氛。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难以开展,表现为学生的动笔难,素材少,出彩难和教师的两难抉择;原因是师生的作文教学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差。五分钟快乐作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语文即生活”的意识及习惯,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写作氛围,在可见可感的氛围中消除畏难情绪,愉悦收集整理信息和写作表达,在评析中快乐的接受学习信息,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第一,氛围感染法。即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和学习环境氛围。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是师生学习环境氛围的基础,而学习环境氛围又是师生情感氛围的目的和结果,反过来促进师生情感氛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满怀爱意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教师得体的衣着、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对疑难问题的循循善诱等,都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绪感染,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认同、和谐,以至共鸣,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由爱师、尊师到信师、听师。使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教育处于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传奇》的“荒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奇》为研究对象,去体味张爱玲在描写冰冷无爱的家庭、残缺的怨偶关系时透露出来的“荒凉”心境,探究产生这种心境的个人和时代的原因,并指出,这种荒凉感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格调,成为作品的基调,渗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造成一种氛围。可以说,“荒凉”感是张爱玲人生观、艺术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里,小小鸭蛋背后,生活的滋味令人回味;小思的《蝉》中,小小躯体里面,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叹。生活中,“小”无处不在:小人物,小物件,小细节,小感受……对于这些“小”,有人忽略,有人在意。有人觉得平淡,有人看见深刻;有人认为应舍“小”求“大”,有人坚持安于“小”,做好“小”……  相似文献   

10.
牢记与淡忘     
历史风尘仆仆走来,牢记和淡忘清晰地留下一路印记。淡忘生死可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淡忘名利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安然;牢记家国可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殷嘱托;牢记天下可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难释重负。牢记与淡忘,刻下一个个粉墨人物的亮相与退场,留住一片片生活真实的剪影。坦然一想,生活就是一段经霜的历程,牢记和淡忘恰如一对孪生的姐妹。有人记住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严寒与寂寞;有人记住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辽远…  相似文献   

11.
第一,氛围感染法。即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和学习环境氛围。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是师生学习环境氛围的基础,而学习环境氛围又是师生情感氛围的目的和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师生情感氛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满怀爱意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教师得体的衣着、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对疑难问题的循循善诱等,都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绪感染,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认同、和谐,以至共鸣,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由爱师、尊师到信师、听师。使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教育处于积极、主…  相似文献   

12.
(接总第294期第13页)问题二: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也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有一个空盒,一堆糖,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作为人应该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他将不会生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给出一组对立的观点:“应该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不能一直寻找生活的意义”,按照“正、反、合”辩证统一的思路,把原因讲清楚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本次的写作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 )该诗的显著特色是情绪氛围的高度集中。诗的开头和结尾特精彩 ,用“××的我走了 ,正如我××的来”的特殊句式相呼应 ,再辅以“轻轻”、“悄悄”这样音韵感很强、情绪色彩极浓的词语修饰 ,为全诗设定了一种宁静优美而又迷惘的氛围 ,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此氛围中 ,诗人作别康桥时的种种情绪得以自然展开释放。无论是“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还是“榆荫下的一潭”都让诗人欣喜和依恋 ,无论是“寻梦”时想“放歌”的冲动 ,还是“别离的笙箫”吹奏出“沉默”的迷惘 ,都为全诗的情绪涂上了鲜活浓重的一…  相似文献   

15.
戴波 《作文》2023,(11):21-22
<正>单元要求1.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可以结合生活经验。2.以“感”为主。写作指导 要想让读后感的内容充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联系原文,深刻议论读后感,重点在“感”。“感”的基础是原著,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用明确精练的语言将原著的“感点”(即读后感的中心论点)表达出来,最基本的要求是引述的原著与阐述的观点相协调。观点是读后感的灵魂,是一篇读后感做到有血有肉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考试说明》明确提出 :“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 ,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新增的要求是针对“去年在高考阅卷中发现许多仿作和套作”而提出的。今天 ,我想就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问题谈一谈。一、内容要真实1 讲究“本色”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而这种反映是一种“真实”与“本色”的、不掺假、不走味的反映 ,即生活的原汁原味。下面请看一位美国出生、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小孩的文章。《圣诞的礼物》圣诞节的夜晚 ,我们从一个朋友家回来。我听到电话上有人…  相似文献   

17.
红运当家     
《父母必读》2013,(2):12-13
一个充满喜庆感的红色果篮,一款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玩具,都可以迅速让家变得“火红”,充满节日氛围;而舒适又有点小性感的红色内衣,不用再担心宝宝睡觉踢被子的红色马甲睡袋,又可以让家里的人也鸿运当头!  相似文献   

18.
从陈鹤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视角,对幼儿园感觉统合活动进行审视:好游戏——感统活动要游戏化;好奇、好动——感统活动要自主化;好模仿——感统活动要榜样化;好群——感统活动要分组化;好野外生活——感统活动要自然化;好成功、好赞美——感统活动要激励化。进而提出,评价幼儿园感统活动可以从这六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说”就是“有人认为”的意思,如果用于口头则是一种发语方式,所持话语或观点者往往为泛指对象。如“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里的“有人”是谁,大家都不知道。“有人说”也是一种写文章的设置方式,以此为端,形成垫势,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进入下文议论服务。“有人说”的内容或观点倾向,有的是正面的,多数为有争议的甚至反面的。对“有人说”的内容或观点进行评说,当然要摆事实,讲道理,  相似文献   

20.
<正>“数感”是重要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数的一种敏感、一种直觉。这种感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相应的数学判断,选取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数”运算能力的高低,合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与数感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数字的联系点,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数学教学现状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