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往今来,人们追求“氛围感”的热情不曾消弭。有人赞“氛围感”是浪漫情调,不落尘俗;有人嗤之以鼻,视“氛围感”为假模假式、无病呻吟。我认为,适当应用“氛围感”,可以为生活加一方有所助益的调味剂。“氛围感”可以作为情绪、生活的载体。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人这一生不能只是活着,要有一些诗意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社交媒体上又刮起了名为“氛围感”的风,从一个人的穿着搭配、拍照滤镜到书桌上书籍的摆放、灯光的颜色等,都要求营造出“氛围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肯定“氛围感”给人带来的持久动力,有痛斥“氛围感”是消费主义下的“伪精致”。我想,随着“氛围感”的影响扩大,我们应该正视“氛围感”的内涵,认识到“氛围感”是一种刚性需求。  相似文献   

3.
《作文与考试》2024,(6):12-13
<正>热词一:NPC文学“NPC特征:只在别人先发起对话后开口;刷我好感可能会获赠礼物;建模潦草……”近日,诸如此类的帖子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帖子把人称作游戏中的NPC,即指不受真人玩家操控的非玩家角色。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与网络博主晒出的精彩生活对比所产生的落差感,是“NPC文学”兴起的原因。这种落差感的落脚点在于对他人丰富多彩生活的一种羡慕,抑或是对自己平凡普通的一声感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房产信息透明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上“房嫂”、“房叔”、“房姐”等热词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关于个人房产信息的公开程度如何;以及正确处理好房产档案的“两个效益”问题,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妍 《考试周刊》2012,(67):18-19
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是当下人们关注的新热点,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来看,“gelivable”这一译法能成为最受欢迎、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译法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6.
热词即热门词语,它们是一个时期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的集中反映,是人们观察社会的一个“特殊窗口”.  相似文献   

7.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8.
《作文与考试》2023,(6):18-19
<正>热词一:文字讨好症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精心选择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的热情和诚意,让对方感觉到一种轻松愉悦的舒适感。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隐性行为,近期因某脱口秀演员的一句“你们有没有‘微信文字讨好症’,比如我会把‘来了’改为‘来啦’”,让这个词冲上了热搜。群众的热议让不少人如梦方醒:“难道我平平常常的说话中夹杂着讨好他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在顾城早期诗歌或一部分成名作中,顾城对事物或对自我的感受都能化繁为简,很好地做到把握其本质特征,并赋予其鲜明的形式,极富意蕴和意趣。其早期的诗歌和一部分代表作的诗意就建筑在这种“形式感”上,因此他的代表诗歌通常都不长,本文主要浅析顾城早期诗歌的“形式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自然景物的“形式感”解释;二、抽象概念的“形式感”分析;三、自我感受上的“形式感”表达。这三种类型的“形式感”构成了他一部分诗歌创作的诗意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把读(观)后感中的“感”字理解为“感想”;所谓读(观)后感.也就是阐发阅读或者观看某一作品的感想和体会的一种议论性文体。我把这种读(观)后感称为“感想类”读(观)后感。“感想类”读(观)后感的写作原则是“以读为基础,以感为主体”。也就是说要在整体把握原作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或者抓住原作一二“亮点”(即感受最深之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网络热词”是热门网络词汇,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文化存在不容忽视,这些新词为我们提供生动表达的同时也给翻译者带来巨大挑战。如何保留其新意又不失其准确性,该文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网络热词的实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发展及盛行,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同时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新方法。这些语言紧扣社会热点,由此产生的"网络热词"也常常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大众网友的推崇。随着网络热词更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其英译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之一。网络热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翻译时需综合考虑。本文以"佛系"这一网络热词的翻译为例,探讨网络热词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姜有荣 《广东教育》2008,(11):12-12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是“某种感受”。为此,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二是多法生感。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三是用足描写。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个热词。去年,央视抛出“你幸福吗?”这一话题,引发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思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妨询问一下我们的孩子,你幸福吗?不妨追问一下自己,你关注到了孩子们的幸福吗?你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15.
如同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有“数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良好的数感能起探索导航器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观察、体验、猜想,逐步建立起数感。  相似文献   

16.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 )该诗的显著特色是情绪氛围的高度集中。诗的开头和结尾特精彩 ,用“××的我走了 ,正如我××的来”的特殊句式相呼应 ,再辅以“轻轻”、“悄悄”这样音韵感很强、情绪色彩极浓的词语修饰 ,为全诗设定了一种宁静优美而又迷惘的氛围 ,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此氛围中 ,诗人作别康桥时的种种情绪得以自然展开释放。无论是“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还是“榆荫下的一潭”都让诗人欣喜和依恋 ,无论是“寻梦”时想“放歌”的冲动 ,还是“别离的笙箫”吹奏出“沉默”的迷惘 ,都为全诗的情绪涂上了鲜活浓重的一…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一新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和谐发展”的评价准则,在试卷的命题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一、版面设计贴近学生的心理感受贴近学生心理感受、充满人文关怀的试卷,能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考试氛围,进而…  相似文献   

18.
深度学习作为近几年的高热词,备受关注。问题解决与深度学习存在密切联系,对于深度学习的发生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问题解决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实现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即从“知识主线”转向“问题主线”、从“先学后用”转向“学用合一”、从“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同时,借助核心问题、真实情境和高阶思维激发深度学习,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共同体保障深度学习,从而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更好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朱民阳 《留学生》2011,(4):38-39
主持语:今年两会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成了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热议的话题。“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等词汇,一时间也成为网媒、报章频频出现的热词。  相似文献   

20.
一、组织公平感的定义与结构组织公平感是组织或单位内的人们对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措施的公平感受。组织中的公平可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组织公平的客观状态。在这一层面上人们可以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各种组织制度,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措施来达到组织公平感,但是绝对的、终极的组织公平是很难实现的。第二层面为组织公平感,即在组织中成员对组织公平的主观感受。这二者有联系,但也存在差别。一个“公平的制度”如果不被员工所认识和接纳,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讲,组织公平感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