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腾 《湖南教育》2004,(7):30-3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是深有体会的。语文教改为什么时而缓慢前进、时而徘徊不前?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明确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在哪里?我想,如果抓住了“核心”,语文教改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番局面。那么,语文教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赵蜀豫 《青海教育》2004,(11):19-20
我们为什么要教改?教改的目的何在?困难在哪里?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身边没有了儒雅的学者,没有了纯真的孩童;有的是工于心计、巧于言辞的钻营者,有的是玩弄权术,撒弥天大谎却不知廉耻的正人君子。近当代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多的是猜忌,少的是坦诚。我们期望和谐,期望宽容。我们希望建立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么重大的责任寄希望于语文教学,我们真的不堪重负。中国文学的一个个高峰和一次次飞跃都是在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中达到的。没有继承就没有飞跃。没有积累就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新;没有积累,没有语文素养的滋润,想要万丈高楼…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写课堂教学笔记我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充分发挥四十分钟的作用。最近几年,通用语文教材没有多大变动,而相同的教材每次备的课时计划都不同,这说明了课堂教学在不断改革。课时计划虽已制订,但执行情况却不一模一样,原因是有不少问题事前没有考虑好。为了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有效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一般含义应该是指教师利用教材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改也就必须同时兼顾教师、教材和学生三方面因素,而不应只是单纯地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 80年代以来,语文教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但为什么教改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效果仍大为不满呢?这跟教改缺乏群体效应不无关系,也就是未能充分重视广大教师这一因素并探索出对广大教师来说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已经形成的各种教学方法及其流派,大多只适用于局部试验,而不能推而广之,有的需要很高素质才能把握,一般教师只能望洋兴叹……比如,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  相似文献   

5.
打开语文教学之门近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改革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历程。蓦然回首,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语文教改为何陷入迷宫?带着疑惑我们审视了这些年来走过的教改之路,结果惊奇的发现:以往由于语文教学一直紧闭四门,足不出户,“抱着教材打滚”,所以改来改...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现在的语文课文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教师的讲解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育一直没有定好位,致使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都比较迷茫。新课标似乎已经给语文课程定了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怎么理解?新课标里虽然提到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但是那“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是指什么,并没有明确地说。新课标还说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语文课…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中师语文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有些做法存在着形式主义之弊,缺乏对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主要表现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始终抱住一本教材精研细讲,忽略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优势出发,而是或一味模仿或一包到底,或翻新花样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我以为关键在于没有找准中师语文教改的“立足点”。中师语文教改的立足点在哪里呢?应该从中师的培养目标和中师生的自身特点去认识和把握。中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富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全国性的语文忧虑思潮中 ,如何顺应素质教育要求 ,使我国的语文教学在这新的世纪里产生质的飞跃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作文教学更是这一热门话题中的“焦点”话题。这些年来 ,作文教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的模式层出不穷 ,新的体系此起彼伏 ,新的教材一本又一本。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为之振奋 ,却又一次又一次地为之失望。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中小学作文教改究竟怎么了 ?其误区何在 ?症结何在 ?误区之一 :乱竖“素质教育”大旗。实施素质教育 ,无可否认 ,已成为我国民族的共识和“全球化”的世界大趋势。在作文教学与教改中以…  相似文献   

9.
高考不考课本内的内容,是语文最大的解放,已经给了语文教师最大的选择自由,可为什么还存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呢?关键不在于教材,而是教法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一篇篇重复讲解,毫无新意可言。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他们没有参与进去,也只是老师早就设计好的棋子,仍然像木偶,自然无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己的教材?要有的话,那又是什么?对指导作文的人来说,这是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事情偏怪得很,如此迫切的问题竟很少人谈。为什么呢?有人也许以为它太浅陋,不值一谈,有人也许怕貽笑大方,不敢妄谈;更多的人也许是“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吧,从来就没想到这里有什么教材问题。于是大家都不谈了。从道理上讲,既然是个教学,哪能没有教材?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罢了。实际上,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是有教材不知道使用,便是使用了教材还不知道,盲目地实践,不能从中引出应有的经验教训来。如果我们一直不能正确地认识并自觉地使用作文教学中应有的教材,那么,改进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海南/林泽龙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现在人们都说语文教育问题很多。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不按现在的教材、教法、考试进行语文教学,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还不能经常变动),没有统一的教参甚至统一的教案(现在不是已经有了与“九义”教材相配套的统一教案了吗),没有统一的练习册和各种模拟训练题,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高度精确而且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试题”,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语文教师很可能将无法继续教语文!  相似文献   

13.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对此,广大有志于语文教改的人士正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我们的回答则是:建立以关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即语文美感教学。在此,简要地谈一谈我们提出这一教学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扩充课外知识与视野,如此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只有深厚的积累、沉淀、储蓄,学生们的才华与智慧才会喷涌而出。一、语文教育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工作以来一直有个问题时不时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为什么没有成效呢?一直都觉得我们的学生语文水平堪忧,偶尔学生说:"老师,你都不理解我们的,你对我们的水平期待太高。"是啊,我真是不  相似文献   

15.
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上半年 ,我校就各科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达 3个月的教学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语文教师提出了许多令人迷茫、困惑的问题。诸如 ,学生对语文为什么越学越没有兴趣 ?为什么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愁眉苦脸 ?为什么一些平时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同学 ,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 ,而一些喜爱课外阅读的同学反而成绩较好 ?为什么语文课越教越乏味呢 ?这些普通平常但又一直困扰着语文界许多同仁的问题 ,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和探究。在讨论中 ,有的老师认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短论     
<正>今天,我们的教育并不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为使命。这一点,在座的诸位从事语文教育的可能会认可这个事实。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到高中毕业,你看看里面有多少传统文化经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文化里面,儒释道三家,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教材里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儒家孔子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佛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道家的?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没有,高中毕业以后进大学更不用  相似文献   

17.
语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非常重要。在目前教育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让学校拿出大量的钱来购买图书很不现实.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文革"前那样,把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本教材呢?实际上,绝大  相似文献   

18.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诗意的语文在我们这个诗意的国度,总是被一批又一批“技术”高超的语文教师当作生物学上解剖用的动物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为什么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作为生命奠基工程的小学语文教学,竟然如此地远离诗意?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培育人文精神、发展人的素质之类的口号叫喊了这么多年之后,仍然只在技术上对语言和文字进行分解、排列与组合,从纯技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肢解,使得语文的诗意日益匮乏。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诗意”的“滥砍滥伐”,已经造成了…  相似文献   

19.
“看图学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新形式,我们刚接触到它时感到很新鲜。从形式上看,这部分教材与其他课文不同,它有图、有文、有生字词,但没有课后作业。由此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编写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目的是什么?教法上又该怎样处理呢? 我们反复琢磨教材说明中所指出的,“看图学文”中的图,不同于讲读课文中的插图;“看图学文”的教学,不同于讲读课文的教学。这部分教材以图为主,从图入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语文老师孙寅华从 1999年秋季开始,先后在四、五年级进行科普作文的实验与研究,历时一年多,效果显著。学生高兴,家长称赞,把作文教学引入一片“柳暗花明”的境地。 教改背景 为什么要进行科普作文的教改实验呢 ?孙寅华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从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近年来,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而小学语文教材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科技内容较少。五年制 3至 5年级语文教材共有课文 170篇,其中科普课文仅 6篇,占 3.5%;教材规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