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3.
记得,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对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便是“写”与“改”,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现以习作《我的老师》为例,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尝试。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应在素材的积累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写作时有内容可写,而且还要在批改方面做到优化批改。  相似文献   

5.
一次作文研讨会上,有的老师提出,作文批语应该重点进行写作技法的指导,明确指出文章存在的篇章技法方面的问题,不应出现"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之类的无关痛痒的话。这种说法我觉得有些不妥,我认为:作文批语也应有情,在注重技法指导的同时也要以情换情,以情激情,以情动情。一、有"情"的批语是温暖幼苗的"阳光"文以陈情,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很多学生不愿写作,除了没有能勾起写作欲望的题目,缺少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吴剑颖老师的《随文而写,为学生架构文本与生活之桥》(《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期)一文,颇受启发。吴老师在文中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开展“随文而写”研究的情状和积极意义,应该说为初中阶段写作教学做了很有普遍推广意义和较高实践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许和平 《教师》2013,(35):112-112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2期上。刊发了江苏省盐城市陈志霞老师《谈谈语文课上写作背景的呈现时机》一文。该文谈到“当学生思维出现疑问时”应及时呈现写作背景,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刘水利老师执教《变色龙》的片段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了几年语文,深感作文教学难。每次作文课,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看了《山东教育》刊登的教师“下水文”后,受到启发。我觉得“下水”指导好,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想尝试一下。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写作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经过几次学习和练笔,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同  相似文献   

9.
程少堂老师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他说得比较理性。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读了2003年第四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周莉花老师的《情理交融理寓情中》一文后,受益匪浅。本文分“忧思”、“教学片断实录”、“反思”、“结论“、“启示”等对重“理”轻“情”的现状作了深刻的阐述。作者在“反思”部分有这样几句话:“探究性阅读教学难道只是为了生硬、呆板地解决疑问吗……不难想像,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理性如此强烈的探究性学习,给人的感觉是进行科学研究,逻辑分析……”读罢此文,我不禁对自己去年执教的一堂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比赛课产生顿悟。去年…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引趣趣自文题来,情随笔端流。富有情趣魅力的文题能开启学生的生活仓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教完了《太阳》一课,老师不妨出一道《我是太阳》的作文题,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有关内容,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作文。老师家访,但不知如何走法,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你这样寻找我的家》,附上线路图,并诙谐地告诉学生:“谁写得好,谁将取得老师家访的优先权。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要是老师迷了路,走丢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老师了。”在欢笑声中,面对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对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景非独为景场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定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实施情境教育的依据。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13.
周婷 《江苏教育》2007,(18):26-27
读方海莲老师《透视语文教学中的“伪思考”》一文(《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7.6)也引发了我的思索: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避免“伪思考”,追求教学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年底,我在《语文学习》杂志第12期发表《初露才华的小作者群》一文,介绍了当时我任教高三一个班级6位才女在短短半年时间发表了16篇文章,形成了“小作者群”的事迹。作为语文教师,班级出现热爱写作并卓有成绩的“小作者”,欣喜之情自然难以抑制,尤其是数理化“占领”学生课余空间已成为现实时,一些学生竟然钟情于语文,选择了令一般人最为头疼的写作作为自己的“头等爱好”,确实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喜爱并有志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2010,(6):40-43
抒情类课文的教学向来颇具争议性,而如何在教学中重“情”而不失“理”、重“意”而不忘“文”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敬义先生执教的《明天,我们毕业》一课,张老师针对教材特点,围绕一个“情”字,和学生一起在文本语言的丛林中尽情地体验、动情地朗读、深情地回味,带给人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看了《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上于漪老师撰写的《“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一文,我也觉得对“标准化试题”有话要说。今趁《人民教育》对语文教育展开讨论的机会,将某些想法写出来,以就教于于漪老师,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从于老师的文章看,似...  相似文献   

17.
徐雪明 《学子》2012,(4):36-37
众多语文教学前辈呼唤教师要“潜水”作文。当下的作文教学“革命者”管建刚对写“下水文”情有独钟。他说,学生崇拜老师的写作,作文教学那就成功了一大半,一个老师常写“下水文”,必然会有很多切身的作文经验,这样有利于习作教学。“下水文”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份资源,它弥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儿童写作兴趣激发、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发表了《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一文,比较简略但也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的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但也有老师觉得说得还不是十分清楚,希望能够更具体地加以说明,并建议提供更多的教学实例.《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6期发表了广东湛江吴连助老师的论文《何须用“感激”唤起“感动”——读<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的两点想法》,作者就我的文章提出了两点中肯意见.于是我想就他的意见对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再作一点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19.
金云如 《教师》2010,(27):75-7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文练笔”是一种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写作训练。由于其“短平快”、学生写作负担小、效率高的特点,近几年来颇受老师们的青睐。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随文练笔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准确地运用文字,合理的写作对初涉作文的学生来说是何等的艰难,许多语文老师不遗余力对此进行研究,败多成少。故一提及作文教学,往往摇头兴叹。今年,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作文水平迅速提高,令同轨老师惊叹、称奇,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用了六大“法宝”,即作文“六步曲”。第一步,品味文本,注重积累1.品味语文教材苏教版课文文质兼美,写作手法多样,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启蒙老师”。如《长城和运河》一课比喻和拟人的写法生动有趣;《雪儿》中的“我”对鸟儿的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