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经营出现从报道新闻到开发信息资源的转变,具体呈现两种模式:新闻信息内涵发掘基础上的信息资源多重开发和用户信息资源深度分析基础上的用户数据库开发与潜力挖掘;管理创新则出现从编辑中心到集成管理的转变,并集中体现在信息、组织和产品集成管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2010年国务院决定推动电信网、广电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决策的出台,媒介融合开始步入大规模产业运营阶段。媒介融合政策的出台,为河南卫视的运营创新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技术基础,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媒体融合和内容融合等四个维度探讨了河南卫视运营创新的转变方式和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新的媒介技术正在重塑媒介市场版图,期刊业市场在资本、技术和体制三重力量作用下,带动了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之间整合、分化和裂变,带来了期刊业经营三大变化:一、信息传播功能与商业经营功能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与相互贯通;二、经营定位由传统"高端定位"向更加注重"长尾理论"模式转变;三、信息传播呈现出鼓励分享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确立新的媒介生态媒介发展战略的三个根本问题,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许莹 《今传媒》2012,(1):81-82
三网融合对广电业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三网融合打破了传播媒介的界限,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更为畅通,给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接收方式。媒介界限的消失,使广电媒体失去了渠道优势,从这一点来说它正经受着挑战;与此同时媒介内容又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内容生产者,广播电视媒体在视听节目制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过,若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领先地位转化为致胜优势,广电媒体还需注重适应媒介融合的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洋  李燕临 《报刊之友》2012,(12):98-99
随着我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媒介社会中。三网融合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信息接受量及信息接受速度,对广大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三网融合为背景,分析了关于媒介素养新要求及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就此提出了笔者自身的建议与对策,意在找到问题的症结与相关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三网融合”背景下对媒介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强  夏虹 《今传媒》2012,(3):13-15
"三网融合"为媒介融合理念的践行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三网融合"历经十四年的发展,却未有实质性突破。通过梳理其演进历程,不难发现我国"三网融合"面临着条块壁垒等难题,唯有创新管理机制,方可打破目前的发展瓶颈。美国"三网融合"成熟的管理体系包含了两个核心要素,即《1996年电信法》和以联邦通讯委员会为核心的监管机构。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美国"三网融合"经验以及汲取教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融合时代,新闻的产生、管理等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到来,并对新闻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势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下,媒体技术、媒体终端的性能不断提升,传统媒体与  相似文献   

8.
2014年12月6日,第二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央电视台、光明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奇虎360、财讯传媒集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多位学界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共同就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创新思维与业态转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对如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完成行业的转变与重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余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128-132
认为三网融合是现代网络技术与数字业务的创新模式,将会极大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手段。立足于三网融合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服务提供与信息产品销售、用户日常信息消费特征、信息交流与共享、服务竞争与协作、网络生态与信息安全等角度探讨三网融合对未来信息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也被提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传统媒体的发展因此受到强烈的冲击。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必须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之路,从数字化转型入手,迎合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管理不够完善,需要所有期刊人的全面创新、转变思维,实现数字化转型,进而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邬建中 《编辑之友》2015,(12):15-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已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为电视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三网融合".因此,电视产业必须进行相应转型.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从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从内容为王到平台为王、从人海战术到增加ARPU值、从经营城市到经营农村.  相似文献   

12.
吕尚彬 《中国广播》2011,(10):17-21
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正重构着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发展的生态环境,加速着媒介融合的进程。本文简略分析三网融合与广播媒介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从"改革"项变为"生存"项,主流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面临着从"相加"走向"相融"的现实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诞生之初即响应国家媒介战略调整,进行了多方面的媒介融合实践。本文以其为例,重点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网融合是一种将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三网互联,功能集成的技术。通过论述三网融合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转变传统管理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图书馆服务更加规范化、多样化,探析三网融合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数字电视服务、移动通信服务、按需要学习服务和流媒体服务。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5.
报网互动发展与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网互动是这两年的热门词汇。从宏观来说,报网互动是发展战略层面的媒介融合,即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下,报业在突破介质和行业边界的媒介形态的演化和融合,特别是媒介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融合;从中观来说,报网互动是媒介运营层面的合作互动,包括报纸和网站在内容、广告、发行、队伍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互动,充分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从微观来说,报网互动是采编创新层面的信息方式,即从向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内容和满足受众新的信息需  相似文献   

16.
三网融合能够为公共传播与公共服务提供多样化、高效率的手段;只有从普惠民生、促进公共利益与社会信息传播及国家社会安定的高度来认识,才可能超越由垄断部门和企业主导的三网融合的狭隘意识,从而促进三网融合向着公共利益保障与均衡的高度提升。促进三网融合实践进程下的公共传播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和国家管理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业。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从理念到战略选择都会面临变革,同时也将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些新的传播形态将会塑造新的出版业。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具有三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内容创新战略、渠道创新战略、全媒介整合战略;国家需要转变传统的出版规制理念和方式,为出版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提供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三网融合时代电视广告的形态变化和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三网融合的数字化全媒体覆盖的环境下,电视广告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创新经营,进行精准广告投放;电视要提供有效的内容整合及信息解读的专业服务,抓住广告主最重视的受众资源.  相似文献   

19.
马明新 《青年记者》2012,(11):23-24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媒介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剧.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由此,媒介融合的理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媒介间的融合从理想与期盼转变为现实与实践. 媒介融合走向 从2010年开始,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出现多篇,这些文章都或明或暗地点出了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锐 《中国广播》2011,(5):18-20
在三网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管理对广播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意义愈加显著。本文借鉴了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的思想,从发展战略、制度建设、企业文化、机构设置等视角分析了广播电台创新机制的构建,提出从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等三个层面构建广播创新运行机制的主张,相信会对电台的创新研究起到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