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信息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国哲学界有人把信息论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引入认识论。这深化了人们对认识的微观机制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内容。然而,在人们把自然科学新成果引入认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反映论已经过时,应该以信息论、选择论、评价反映统一论等取代之。他们几乎都是把反映仅仅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模写、摄影。这种观点显然需要澄清。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反映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信息论不能被用来取代反映论,然  相似文献   

2.
哲学反映论、艺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内涵不同的三个概念,不能混淆。艺反映论导致认识论艺学,造成许多局限性。审美感应论和审美反映论是为纠正其弊病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审美反映论不能包容审美感应论,二的哲学基础不同,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审美反映论”运用的范围较小,一进入艺术和美学领域,不免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3.
智力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皮亚杰对心理、认识的基本观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皮亚杰对智力概念的理解。然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范畴进行了讨论,指出长期以来理论界在理解和论证反映范畴中的严重错误,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反映范畴的准确的、科学的定义。最后,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智力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范畴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在理论上的差距及其认识论原因。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很多成果都不能及时地反映到教材中去,其原因是破且尚未完成,立自然也就难立了。本通过对“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两条命题进行审视,剖析了传统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命题中存在的问题。传统学观念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的反映论,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反映论本身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的理解与阐释的机械性。“反映论”显然不能等同于“认识论”;它应包括认识论。但不是只有认识论。传统的理论把“反映论”等同于“认识论”,所建立的艺理论体系与其说是“反映论”的艺理论体系,不如说是“认识论”的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握列宁认识论的本质,如何看待列宁认识论的现代价值,这涉及对能动反映论的历史定位问题,涉及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问题.反映论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确认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对认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正>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同时又是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心理与认知建构的过程。一、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进行思维的"分割",逐点加以理解。就"反映"而言,它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是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它揭示了人的实践能动性对于认识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观点,就是关于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发生、发展,和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展示和表现。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多年来哲学界是做了充分研究的。对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实质是交际,交际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信息层次(即内容层次)和情感层次。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话多少反映了交际过程中信息层次和情感层次的重要作用。交际理论规定师生是两主体的交际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主体作用。认识交际是在内容和情感两层上进行的,这对我们课堂教学,优化交际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优化交际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一、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主体作为认识论的概念是相对于客体而言。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主体在自觉意识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而且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对反映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的认识的真实情况。”有人对反映论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已往人们对反映论的看法多是误解,并指出:“误解不仅存在于批判者那里,而且存在于反映论的许多信仰者这里。”因而对反映论的许多基本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在讨论中的各派意见中都不乏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反映活动的要素、基础和动力三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意见,并就此求教于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0.
汪信砚先生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汪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论已经过时,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破灭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的重构,应扬弃反映论及其真理观,建立以主体性为出发点的“非经典认识论”.笔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汪先生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误解使他走上了不可知论的歧途,不可知论的立场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误解使他彻底抛弃了反映论及其认识理想,进而演绎出了带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非经典认识论”.本文最后指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是推翻而是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认识定义成了哲学界的时髦课题。各种新规范新界说不断出现,互相贬斥,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细究各种形式的定义.似又觉得争论者们旁证博引,往往是在概念的名词上下功夫。用信息反映论、全面反映论代替能动反映论.用选择论、重构论取代反映论等,不过是语词的更换而已。虽然不乏灼见.但与能动反映论并无二致。即有不同,也仅仅是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甚或部分与整体的差别。而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归根到底,除了认真地从现代科学认识的高度去研究反映本身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外.别无捷径。基于此,本文认为,能动反映就是一定背景下主体对客体信息选择与重构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在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的哲学思想中,真理问题是被当作他的重要问题来研究的。他在真理观中所闪耀的唯物辩证法火花,对我们今天真理问题研究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承认物质是观念的前提或基础,是唯物主义的核心。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狄慈根认为,一切认识都起源于经验,离开经验就无所谓认识、真理。他有一句名言:“思想是脑的机能与某种对象结合而生之子。”由于一般思想与真理性认识有区别,因而狄慈根进一步指出:“一切领域中的成熟知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成熟的知识”就是指真理性认识。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由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反映、简单翻录和复制。这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则,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局限性,推进了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发 展,尤其是现代科学对人类智能活 动、人脑功能的研究,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面临着丰富和发展的问 题。近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涉及到了诸如认识的本质是不是反映,认识论的实质是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等哲学认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基本问题谈谈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者对反映论的责难,是从对瑞士学者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性质的认识开始的,他们以为发生认识论是反对反映论的。对发生认识论性质的论述,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发生认识论属于反映论,但不是能动的反映论(即实践论);第二种认为发生认识论是实践论;第三种以为发生认识论是反对反映论的。但是他们往往只从主体和客体两端去考察发生认识论,恰恰忘记了作为它们中介的活动。在笔者看来,要论述发生认识论的性质,只有从活动着手。因为活动是认识的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文艺学必须坚持反映论,但不能停留于哲学反映论层面。将艺术反映仅仅说成能动反映也是不够的,艺术反映的特征是鲜明的主观性。文章从艺术感觉、艺术表象、艺术想象、艺术的个性化、艺术的情感性等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艺术反映的主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意识),归根到底是由客观世界所制约、所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也是文艺学的认识论基础。尽管前几年随着我国对于反映论问题研究的深入,有人也提出了作家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有的还把作家的思想、感情等看成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源泉”。但说到底,作家的思想、感情也不过是由长期的生活实践或“生命活动”积淀的结果,作家的“内宇宙”固然可以调剂它,但却不能创造它。认为作家的头脑是文学的“第二个源泉”,实际上就是承认二元论,不仅不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而且也不符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然而,当人类评价自己的精神实践的果实——文学作品的实绩的时候,又确确实实把  相似文献   

17.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的哲学认识论研究有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太简单、太含糊了”,“忽视了认识的主体性”,“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沦的引申”,应予以扬弃。有些同志提出“选择论”、“重构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简言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经“过时”。对此,我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无意识理论与机械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较之机械反映论更接近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多年来视之为绝对 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类的头脑不是镜子,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个有先在结构的、功能完备的活的有机组 织,它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机械反映论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缺 乏从包括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和个体发育史在内的多角度观察人的广阔视野。而用反映论的认识论 或者说用唯物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去“改造”弗洛伊德的情感、欲望心理学,用浅层心理学去“改造”深层心理学,用 非动力心理学去“改造”动力心理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有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没有揭示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因此,反映论应当被彻底否定。与此同时,提出了“选择论”、“重构论”等一些从主体方面阐发认识本质的新理论。他们把这种新理论称之为主体性认识论;而把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叫做“以客体为轴心”的认识论,即客体性认识论;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我认为,彻底否定反映论的根据并不充分;提出新理论的理由也不太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