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 ,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作叙述学的关照 ,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欧阳子是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根据叙述基调这一叙述策略其作品可分成两类:讽刺小说和反讽小说。其小说的双层叙述模式和象征性叙述模式是独特的。她运用讽刺和反讽叙述策略的匠心以及叙述结构创造艺术,都值得我们大陆作家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叙述学又称“叙述文分析”,是与结构主义密切相关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述分析首先要把对象看成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然后从层次划分开始,确定叙述的基本单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规则。但由于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使得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叙述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小说叙述理论的庞杂。  相似文献   

5.
主题是统摄文学作品全篇的主脉和红线,它是文学的内在要素,也是作品得以存在并教化或启示读者的因素之一。文章从叙述视角、叙述动机、叙述方式、作品流变角度对叙事作品进行解构,探求叙事作品的主题意义,以求达到对叙事作品主题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反对以性别特征定义作品 ,但同时声称对“女性化”绝不反感。从“叙述方式”、“叙述人”、“叙述内容”三方面主要分析其 90年代的创作 ,为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化”的“温柔”之发挥作勾勒式描述与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叙述学的分析框架,从叙述视点、叙述声音、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本文认为白先勇通过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通过对叙述声音的控制,离间了隐含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解释和创造;而叙述结构的转变则赋予他的短篇小说以新的生命形式,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采用叙事学的方法,从叙述语态、叙述语式、叙述结构三个角度分析《边城》的叙事策略,对作品中如何体现清新的文体风格和淳朴的湘西风情给予剖析,并对作品的明暗结构线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求给《边城》的研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该文将第一人称叙述分为三种不同的叙述视角,结合《聊斋志异》中为数不多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作品进行分析,解析这些不同的叙述视角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并分析这些作品间相异的结构与特色。  相似文献   

10.
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以其篇章式的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关于新闻暴力的揭示被文学评论家和大众读者热议.本文尝试以叙述作品的时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求小说中叙述节奏和叙述顺序对小说进程的影响,试析作者的意图,并分析其对作品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复活》作为19世纪扛鼎之作,其叙述手法值得考究和借鉴。《复活》的叙述艺术可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品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来向读者报道事件的细枝末节,这种全知性的叙述成为《复活》得以塑造广阔社会画面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与全知的叙述视角相关,叙述者还经常进入潜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叙述话语层出现大量的内心话语。  相似文献   

12.
冯玉雷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更远》以散点透视的叙述艺术创造了一种丰富的多元化的文本。作品通过叙述视点的不断转换,在叙述中营造出不同的叙述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把自己的目光和笔触伸进现实、历史、人性、爱情、艺术、宗教等不同的生存层面,在叙述中实现精神和思想不断的超越与回越,使文本处于多样化的差别与对立中,从而形成该作品独特的难以把握的具有多义化结构的诗意文本。因而,这部作品在文本创造中形成一种卓越而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3.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结合作品本身,从叙述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可以揭示作品内在结构的独到之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叙事策略的应用,将主人公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主题逐步展现出来,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杨杰 《语文知识》2008,(3):32-33
契科夫作品的结构,不仅是一种时空概括方式,还是评价方式,是契科夫对生活理解的一种表达。契科夫作品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在这里主要谈其中三种:对照式结构、积累式结构、戏中戏式结构。契科夫作品的叙述语调是他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叙述语言沉静、客观而中立。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经典叙述学对叙述者和叙述声音的划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库切多部作品的细读分析,充分展示其叙述的复杂性,并兼顾剖析叙述者与小说主题及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其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刘军 《现代语文》2007,(6):79-80
叙述视角是区分小说不同叙述方式的标准,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以便更好地突出主题和取得艺术效果。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浮生如梦》中采用多重叙述视角,生动细腻地透视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为文化偶像的女性在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幻与灭。本文试从叙述视角入手,分析各种叙事视角在该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以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17.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18.
《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大量记录卜筮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筮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筮叙述模式。卜筮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巫史主体地位的失落。卜筮叙述存在蜕变为形式,存在的意义消失退隐,衰败的卜筮叙述被迫走下神坛,充当起统治者障人耳目、愚弃民众的工具。由此导致了卜筮叙述系统的分化,《左传》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借助卜筮叙述表达对历史及事件的态度,历史的卜筮叙述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过去一系列事实的呈现,而且作为既成事实的预言式展开进入我们的视域。它扩展了情节的张力。造就了结构的回环,增加了故事的弹性,对后来的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作品均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薇拉·凯瑟在创作上经常进行大胆尝试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叙述魅力。《教授的住宅》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得到加强。凯瑟在这篇小说中利用视角作为发展人物的手段,运用分层的功能。成功地将看上去不合理的三部分并成了一个满意的整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凯瑟对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